鼠鱼:南美洲淡水观赏鱼的迷你世界
鼠鱼:南美洲淡水观赏鱼的迷你世界
鼠鱼,因口部长有类似胡须的触须,形似小老鼠而得名。它们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种类繁多,体形小巧,是观赏鱼爱好者喜爱的品种之一。本文将详细介绍鼠鱼的分类、选购要点、饲养方法以及繁殖过程,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养殖这种迷你的淡水观赏鱼。
鼠鱼的分类
鼠鱼主要分为三个属:拟甲鲶属(Aspidoras,简称A属)、弓背鲶属(Brochis,简称B属)和甲鲶属(Corydoras,简称C属)。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
- 背鳍:B属的背鳍类似慈鲷科,为整片并连接背脊,而A属和C属的背鳍则呈三角形。
- 外观:A属鼠鱼较为修长,体长大多在4厘米左右,身上带有黑色斑点或斑块。
尽管如此,要准确区分鼠鱼的品种仍有一定难度,需要通过多看多查阅来积累经验。
C属鼠鱼分类
- 花鼠:成鱼体长8厘米左右,体表布满灰黑色斑点,尾鳍和背鳍有白色条纹。
- 熊猫鼠:成鱼体长3~4厘米,眼周有黑带,尾柄及背鳍有黑色斑点,形似熊猫。
- 精灵鼠:成鱼体长2~3厘米,体色半透明,腹部有金属光泽,体侧有黑色线条。
- 娃娃鼠:成鱼体长3厘米左右,乳白色身体带有粗黑纵纹,喜群居。
- 红翅珍珠鼠:成鱼体长5~7厘米,咖啡色底色配金色斑点,胸鳍呈橙色。
- 紫罗兰鼠:成鱼体长4~5厘米,尾柄有蓝紫色斑点。
- 国王豹鼠:成鱼体长5厘米,体型圆短,尾部有明显黑色大圆斑。
B属鼠鱼分类
- 长吻巨无霸鼠:成鱼体长10厘米左右,体表有青绿色金属光泽,体型相对较大。
A属鼠鱼分类
- 污斑盾皮鮠:成鱼体长3~4厘米,分布于南美洲巴西塞阿拉沿岸淡水流域,抢食能力强。
选购要点
- 观察鱼的活动状态:是否有离群面壁、游动缓慢的情况。
- 检查体表健康状况:体表有无红斑,吻部和腮部是否充血,有无破鳍和胡须出血,身上有无白色絮状物、白点、黄点等。
- 检查饲养环境:所饲养水族箱水体是否浑浊不清,里面有无其他死鱼。
- 喂食观察:可进行喂食来观察其活动能力。
饲养要点
- 性格:温顺,一些品种喜群集,最好不要单养。
- 食性:杂食,可喂人工饲料,也可配合喂丰年虾、红线虫等。
- 适宜温度:23-24摄氏度,某些品种如狐狸类鼠鱼温度不可过高,28度为极限高温。
- pH值:6.5-7
- 光照:喜石头、水草中较为幽暗的环境,自然光线即可。
- 活动区域:底层,为底栖类,喜底砂。
- 混养:可与灯科类小型观赏鱼混养。
- 其他:喜欢水流急促的环境,可准备造浪泵。
繁殖要点
鼠鱼两年龄左右才能进行繁殖,进食线虫的母鼠鱼更容易排卵。亲鱼比例上,公鱼的数量最好多于母鱼,这样会增加受精的机会。
雌鱼在产卵的时候会把两片腹鳍合并在一起,这样从生殖孔排出的卵就被两片腹鳍包着,直至找到合适的位置才会张开并把卵产于选择好的场所。
在水族箱中,成年的鼠鱼会因为换水造成的短时间内的温度的降低,而刺激发情并产卵。一群里只要有几条开始发情,就会很快地把这种信息传至整群。
鼠鱼交配的形态很特别,在雄鱼的不断追逐下,一但雌鱼表示接受,雄鱼就主动将身体下部的生殖器官伸出,雌鱼用口从雄鱼的生殖器官吸出精液含在口中,这就是鼠鱼繁殖常见的“T型繁殖”。之后雌鱼会排出卵,并用腹鳍紧抱。寻找合适的产卵位置,找到合适的位置后,就会将腹鳍展开,将具有粘性的卵排于找好的位置。再把口中的精液喷于卵上,通常母鱼每次排出的卵都是两颗。有时候母鱼会因为过于疲劳而横躺于缸中。刚产出的卵粘性很强,用手一碰就会粘上。可以在产卵12小时后采集鱼卵进行单独的孵化。
鼠鱼在空旷的缸中都会把卵产在缸壁上,而在水草繁密的缸里尽管也会有少量的卵会产在壁上,但产在水草上的卵都会选择很矮的水草产在叶背面。
大约2至3天,小鱼就会陆续孵化。12小时后可以喂刚孵化的活体丰年虾或干燥的脱壳丰年虾卵。小鱼的生长速度很快,一个月就可以长到1.5厘米。而同一窝的小鱼由于抢食的能力不同也会造成很大的个体差异,但不会因此而互相伤害。一个月的小鱼就可以喂冷冻丰年虾,这个阶段如果喂水蚯蚓小鱼的生长速度会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