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山公园百年变迁探秘

创作时间:
2025-01-21 19:58:2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山公园百年变迁探秘

**中山公园是北京中轴线上的一颗明珠,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皇家祭坛到城市公园,这座见证了北京百年变迁的园林,不仅保留了丰富的历史遗迹,更成为了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本文将带您走进中山公园,探寻其从皇家禁地到公众乐园的华丽转身。

从皇家祭坛到城市公园

中山公园位于北京中轴线上,是15个遗产构成要素之一。1914年,社稷坛被辟建为公园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北京第一座城市公园,也是北京中轴线公众化的开端。今年是北京中山公园对公众开放110周年。

社稷坛原址曾经是辽代的兴国寺,元代是万寿兴国寺,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改建为社稷坛,是明清时期皇家祭祀土神、谷神的重要场所,清代沿用。

社稷坛的核心——五色土

整个中山公园23.8公顷的范围都叫社稷坛。社稷坛的外坛墙、内坛墙、内壝三重坛墙共同营造出富于层次变化的神圣祭祀氛围。社稷祭坛是社稷坛的核心区域,是一座三层方坛,四周用汉白玉石围砌,坛面铺有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中黄五色土壤,俗称五色土。现在看到的坛土大部分为1909年的遗存,是清朝末代皇帝最后一次祭祀社稷坛时铺设的。

皇家建筑的演变

除了祭坛,社稷坛还保存着明代的建筑。现在的中山堂历史上是社稷坛的拜殿,1925年后的这里成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场所。还有一座大殿是戟门,社稷坛开放为中央公园后,戟门也被改建为图书馆。目前这座大殿的主要木构件依然为明初期遗物。神厨神库和宰牲亭是社稷坛的配套设施。

从皇家禁地到公众乐园

1913年前后,时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前往社稷坛踏勘时,见古树森森、殿宇恢弘,却因荒废多年而污秽不堪,萌生了将皇家禁苑辟为公园的想法。这座皇家祭坛与紫禁城一墙之隔,堪称“地当九衢之中”,寻常人要想踏足社稷坛,当时无异于天方夜谭。在朱启钤的主持和社会贤达的呼吁下,开放社稷坛的愿望最终取得了政府的支持。在营建时,政府拿不出富裕的银两支持,社会名流就发起了募捐,半年就筹到了4万多元。

1914年10月10日,中山公园(时名中央公园)开放。以当时的物价水平来衡量,一张门票大约能买六七个鸡蛋——普通人家度日艰难,花这些钱来逛公园自然是一件略显奢侈的事。即便如此,开园第一天仍然游客如织,不少市民扶老携幼,高兴地去中山公园游园。

公园的完善与发展

1915年起,中山公园陆续增葺了不少山水亭榭和花木,建设了唐花坞、投壶亭、碧纱舫、来今雨轩、格言亭等多座新建筑。就这样,秀美园林、名贵花卉和灵动的金鱼从深宫之中来到了中山公园,让市民享受到园林之美。

时至今日,京城的赏花地数不胜数,中山公园仍是最有名气的。这里的郁金香展、梅兰同展都是京城花展中的翘楚。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这里改名中山公园。

文化活动与展览

如果把中山公园比作一间城市客厅,展览就是其中最风雅的部分。百余年前,董事会食堂、中山堂、来今雨轩、水榭等地都是办展览的好地方。据记载,从1915年到1938年,中山公园办展的场次不少于1500场,一周办好几次展也是常有的。张大千、齐白石、金北楼、徐燕孙、徐悲鸿等大师都曾将作品送到公园展览。

来今雨轩位于中山公园内坛的东南角,它不仅是一家老字号茶社,也是一处重要的革命旧址。它几乎和公园同龄,是1915年营建的,建成后作为饭庄和茶社经营,茶点、西餐都很有名,为公园平添了烟火气。

古树名木与文物保护

如今中山公园分布着612株古树名木,其中柏树是中山公园的一大亮点。自古以来,柏树就因四季常青和长寿被尊为百木之长。其中,生长于社稷坛南坛门外的七株古侧柏是辽代兴国寺的历史见证者,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被称为“辽柏群”。

为了保证文物建筑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在推动中轴线申遗过程中,5年的时间里,中山公园完成了18项文物修缮和环境整治项目,拆除祭坛非文物建筑5100平方米,恢复绿地5000多平方米。中轴线申遗成功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社稷坛的保护管理也会更系统,中山公园将推动其历史风貌进一步修复。

游览信息

  • 位置:北京市东城区中华路4号
  • 门票信息
  • 平日门票价格3元,半价票1.5元
  • 唐花坞、蕙芳园联票价格5元,半价票2.5元
  • 购票方式:市民游客可提前1-7天在“畅游公园”微信公众号平台购买公园门票快速入园游览。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