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所应用公民科学方法开展中华鲎保护研究取得新进展
南海所应用公民科学方法开展中华鲎保护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近日在中华鲎保护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采用公民科学方法,对北部湾沿岸的中华鲎和圆尾鲎种群进行了长期监测,不仅获得了宝贵的种群数据,还为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新的实践途径。
鲎是古老的海洋节肢动物,最早的化石记录可追溯至四亿多年前的奥陶纪。现存的鲎共有四个物种,包括美洲鲎、亚洲的中华鲎、巨鲎和圆尾鲎。其中,中华鲎和圆尾鲎分布于我国海域。
中华鲎的血液是制备热源检测鲎试剂的核心生物原料,在全球医药设备、疫苗、血液产品等的热源检测市场占据重要份额,彰显了其经济价值及其对全球公共卫生的突出贡献。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华鲎资源经历了急剧衰退。2019年,中华鲎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式列入濒危(EN)名录,其种群灭绝风险引起全球关注。
南海所中华鲎保护科研团队通过公民科学方式,在北部湾沿岸滨海湿地对中华鲎和圆尾鲎种群进行了长期监测,获得了2014年至2018年间鲎种群基线信息。研究团队通过分析资源密度、时空分布特征、个体大小组成、年龄结构以及生长趋势,识别了两种鲎的育幼场所,并预测了年龄结构衰退的趋势。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提出了亟需优先保护育幼栖息地的管理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公民科学方式在实地调查中能快速地获取大规模的种群数据。通过参与野外研究工作,公民科学参与者对鲎种群的生存现状及面临的威胁因素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能够促使他们发自内心地向公众科普和宣传关于鲎栖息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必要性和方法。该研究创立了公众参与中华鲎保护科学研究的实践途径,解决了如何应用公众力量提高鲎种群的监测效率以及如何动员公民参与种群调查以增强鲎保护意识的问题,充分展示了公民科学方法在鲎栖息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潜力,为未来鲎保护行动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实践示范和经验借鉴。
相关研究成果以“An effective way to monitor the population of juvenile horseshoe crabs in the Beibu Gulf of China”为题,发表在《Regional Studies in Marine Science》期刊(助理研究员谢木娇和鲍虞园为共同第一作者,颉晓勇副研究员和林吴颖为共同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