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龙”到“恶龙”:东西方文化观念的碰撞
从“神龙”到“恶龙”:东西方文化观念的碰撞
龙是世界各种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但出人意料的是,龙在东方和西方的传统中扮演着截然不同的角色。在东方文化中,神龙被尊为吉祥的象征,而在西方,龙则通常被视为邪恶和具有毁灭性力量的象征。
中国的龙
自古以来,龙在我们的传统中一直是祥瑞的象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在打败炎帝和蚩尤后,巡阅四方,“合符釜山”。这次“合符”,不仅统一了各部军令的符信,确立了政治上的结盟,还从原来各部落的图腾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组合起来,创造了新的动物形象-龙。闻一多在《伏羲考》《龙凤》《端午考》中指出,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就来源于黄帝时代的传说。古人认为是龙掌管着降雨,而降雨又决定着农耕收成,农耕的收成则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所以龙就成了农耕社会最主要的“图腾”。可见,龙的精神,也就是造福人类的精神;进入现代社会后,龙逐渐由神物演变为吉祥物,作为吉祥物,龙有腾飞、振奋、开拓、变化等寓意,因此,龙的精神,也就是奋发开拓的精神。
中国的龙被视为最崇高的神兽。它的外形通常是一种龙形的生物,身体长而蛇一样,有着鳞片,但没有翅膀。《说文解字》中有这样的解释:“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东汉学者王符就认为,龙具有兔眼、鹿角、牛嘴、驼头、蜃腹、虎掌、鹰爪、鱼鳞、蛇身,九种动物合而为一的形象。不过龙的形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据考古资料显示,在春秋之前,龙和爬行动物很像,长着巨大的头颅,锋利的牙齿,四肢非常健壮。它身上散发着粗鲁、暴力的气息,展示了神秘的力量。从战国时期至唐代,它逐渐褪去爬行动物的特点,开始向飞行动物靠拢。龙的角开始分叉,更像鹿角了,头上也有了羊须、头发和睫毛。大部分的龙身体呈s型,作一飞冲天状。宋朝之后,龙的头角变得更长,口变深,身躯也变长,须发飘飘。它的身体结构更加协调,姿态也更有神韵和现代的龙几乎一样。
在中国,甚至说东方,龙都是一种非常友好的生物,人们对龙非常崇拜敬仰。成语中有“望子成龙、鱼跃龙门、人中之龙”等褒义词,习俗中有耍龙灯,春龙节、赛龙舟等活动,在这些里面龙都是积极向上的,它们寄托了人们向往、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所以在东方,说起龙都会在其前面加个神字,神龙。
西方的龙
然而,西方的龙就不一样了,如果西方那些歪果仁说起龙,总喜欢在其前面加个恶字,恶龙。
在西方,龙(Dragon)指的是拥有四条腿和一对独立的翅膀,共有六肢的生物。它的形象通常是有类似美洲狮的身体、两只巨大的蝙蝠翅膀或者羽翼,四条腿和一个有些像马的头,并且有角以及鳞片。它们常常被描绘为会喷火的生物,代表着邪恶和破坏力量,居住在山洞中,威胁着村庄和城市。
西方对龙的恐惧和讨厌主要来自于基督教,在《启示录》里,龙的形象是邪恶的,是撒旦的化身。龙的这种形象也始终贯穿在各种基督教教义以及衍生的文艺作品及文化中直至今日。而在希腊神话中,龙则是贪婪的象征。龙族秉性贪婪,喜欢大肆收集钱币、宝石等等,往往会将这些东西藏在自己的洞穴里。
因此在西方的文化中我们往往能看到对龙的恐惧和对英勇的崇拜是一起出现的。各类的西方的文学作品中,能把龙杀死的就是勇者、是英雄,勇者斗恶龙的故事层出不穷,比如我们小时候就接触到的童话《睡美人》、小时候玩的游戏:超级马里奥,也是马里奥杀恶龙救出公主的故事。
东西方龙的差异的原因
东方神龙和西方恶龙在象征意义上存在显著区别,两种不同文化中的龙形象反映了各自文化的价值观和历史背景,有着各自浓郁的文化色彩和意义。
在中国的传统宗教信仰和文学艺术中,东方龙常常被描绘成法力高强、威风凛凛的形象,代表着权威、尊荣和统治力量。在中国以及亚洲的许多汉语文化中,龙是守护人类的神圣动物,在传说中还具备着祛灾避邪、招财辟邪等神奇的作用。同时,中国的历史里有很多关于龙的传说和事迹,人们也几乎都有一种特殊的畏惧、尊敬和敬仰之心。在中文文化里的书画、宗教信仰、建筑装饰等很多领域,人们都总能看到龙寓意的象征,越是在繁华盛世,龙的形象越发生动、频繁。而且,中国人秉持“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认为龙是祥瑞的神物,是需要尊敬爱护的。所以,龙代表着一种崇高和经济繁荣的力量,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上千年被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而在西方哲学起源中,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除了人类,都是客体,而客体处于人的对立面。西方人认为,一切事物都能被了解或者征服。按照这种哲学来说,人们把对未知的恐惧形象化成邪恶的龙,竟然与人类作对,这是完全不可饶恕的。所以,龙在基督教中代表着Satan(撒旦、恶魔),是反叛、毁灭、邪恶的象征,与教义中的正义、信仰战斗到底。因此欧洲中世纪以来,人们纷纷把与龙作战作为荣誉和英勇的象征,代表那些愿意为正义而勇敢奋斗和拼搏的人们。勇士通常被描绘为与龙战斗,以拯救村庄和国家,西方龙就成为了人们心中反派的代名词和勇士的垫脚石,屠龙勇士变成了至高无上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