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路径规划 | 图搜索算法:DFS、BFS、GBFS、Dijkstra、A*

创作时间:
2025-01-21 21:09:4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路径规划 | 图搜索算法:DFS、BFS、GBFS、Dijkstra、A*

路径规划是机器人、自动驾驶等领域的重要技术,而图搜索算法是实现路径规划的关键工具。本文将从图搜索算法的基本流程入手,层层递进地介绍几种常用的图搜索算法,包括深度优先搜索(DFS)、广度优先搜索(BFS)、贪婪最佳优先搜索(GBFS)、Dijkstra算法和A*算法。这些算法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场景,通过本文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掌握这些算法的原理和应用。

配置空间

在学习路径规划算法之前,首先了解一下配置空间(Configuration Space)这个概念。在实际环境,也就是机器人的工作空间(Workspace)中,机器人是有形状和大小的,这不利于进行运动规划。要将工作空间转换到配置空间中,即将机器人转化为一个质点,同时将障碍物按照机器人的体积进行膨胀,如下图:

这样,在进行路径规划时,就可以将机器人当做一个点来处理了。

基本流程

下面切入正题,图搜索算法的基本流程如下:

创建一个容器,一般称为openlist,用来存储将要访问的节点,将起点加入容器,开始循环:

  • 弹出:从容器中取出一个节点
  • 扩展:获取该节点周围的节点,将这些节点放入容器

深度优先搜索(DFS)

深度优先,顾名思义即深度越大的节点会被优先扩展。在DFS中,使用栈(Stack) 数据结构来实现上述特性。栈是一种后进先出(LIFO) 的容器,如下图

以在下面的无权图中找到从节点a到节点i的路径为例,说明一下DFS算法的工作流程

按照上节的图搜索算法的基本流程进行搜索,过程如下:

从i回溯得到路径:a->b->c->g->i,如下:

DFS能够快速地找到一条路径,是一种以时间换空间的方法。将其应用到二维地图的路径规划中,如下图,很显然找到的路径并不是移动机器人运动规划所需要的最优路径

广度优先搜索(BFS)

与DFS的“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个性不同,BFS在搜索时呈波状推进形式,一路稳扎稳打,它是一种以时间换空间的方法,能够保证搜索到的路径是最优的。为了实现波状推进搜索特性,BFS采用队列(Queue) 作为openlist的数据结构。队列是一种先进先出(FIFO) 的容器,如下图

其流程与上节中DFS类似,继续以上节的图举例,过程如下,首先创建一个队列作为容器,将节点a加入队列

接着将节点a弹出队列,将节点a周围没有访问过的节点加入队列

按照上面的流程不断地弹出、扩展节点,直到找到节点i为止,完整流程如下图:

从终点回溯,i的父节点为f,f的父节点为e,e的父节点为a,这样就可以得到a到i的最短路径为:a->e->f->i,如下

显而易见,相较于DFS,BFS中使用了大量的入队、出队操作,耗时增加,但是能保证找到最优路径。

启发式搜索算法

BFS和DFS的区别主要在于节点的弹出策略,根据弹出策略的区别,分别使用了队列和栈两种数据结构,而栈和队列作为两种相当基本的容器,只将节点进入容器的顺序作为弹出节点的依据,并未考虑目标位置等因素,这就使搜索过程变得漫无目的,导致效率低下。启发式搜索算法(Heuristic Algorithm)就是用来解决搜索效率问题的,下面将以贪婪最佳优先算法(Greedy Best First Search, GBFS)为例来介绍启发式搜索算法。

GBFS也是图搜索算法的一种,它的算法流程和BFS、DFS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区别仍然在于openlist采用的数据结构,GBFS使用的是优先队列(Priority Queue),普通队列是一种先进先出的数据结构,而在优先队列中元素被赋予了优先级,最高优先级元素优先删除,也就是first in, largest out。(记住这种数据结构,后面的Dijkstra和A*算法都会用到这个结构)。

在图搜索算法中,使用代价函数f ( n )来作为优先级判断的标准,f ( n )越小,优先级越高,反之优先级越低。

GBFS作为一种启发式搜索算法,使用启发评估函数h ( n )

其中h ( n ) 是当前节点到终点的代价,它可以指引搜索算法往终点靠近,主要用欧氏距离(Euclidean Distance) 或者曼哈顿距离(Manhattan Distance) 来表示,它们的区别如下图:

假设有两个点( x 1 , y 1 ) 和( x 2 , y 2 )则它们的欧氏距离和曼哈顿距离分别为:

将GBFS应用在二维地图路径规划中,如下图,可以看到它的指向性或者说目的非常明显,从起点直扑终点。

但是在实际的地图中,常常会有很多障碍物,它就很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陷阱。

下图的地图中有一个专门设置的局部最优陷阱,很显然GBFS虽然搜索速度够快,但是找不到最优路径。

将其应用到复杂二维地图路径规划中,效果如下:

Dijkstra算法

上面的算法中,只有广度优先搜索(BFS)具有完备性,能够保证搜索到最优路径。

但是可以看到BFS算法搜索到的路径只有向上/下/左/右移动这四个动作,它们是没有权值或者说权值都相同的,只能用于无权图的路径规划,无法实现能够对角移动的路径规划。

因此下面介绍一种能用于带权图的图搜索算法——Dijkstra算法(狄克斯特拉算法)。

Dijkstra算法是从一个顶点到其余各顶点的最短路径算法,其流程仍然与上述算法基本一致,它也是用优先队列作为openlist的数据结构,它和GBFS的区别在于代价函数f ( n )的定义,Dijkstra算的f ( n ) 定义为:

其中g ( n )表示从起点到当前点的移动代价。

以下图为例,计算左上角起点到右下角终点的最短路径,箭头上的数值表示两个节点间的距离

首先扩展第一个节点,计算其余节点与第一个节点的距离,用橙色标出已经扩展的节点,未扩展的节点仍用绿色标出,其中圆中的数值表示该节点的代价函数,字母则表示该节点没有直接到达此时已扩展节点的路径。

从未扩展的节点(绿色节点)中选择代价函数最小的节点进行拓展,并更新其余节点的代价函数,如下图

重复进行上面的步骤,直到所有节点都已扩展。

最后标出起点到终点的最短路径

将Dijkstra算法应用到二维地图路径规划中,如下图,可以看到Dijkstra算法能够得到最优路径,但是它的速度和BFS是一样的,采取的都是稳扎稳打、波状前进的方式,导致速度较慢。

A*算法

对比GBFS和Dijkstra算法,两者都采用优先队列作为openlist,而代价函数的不同导致两者具有不同的优点:GBFS用节点到目标点的距离作为代价函数,将搜索方向引向目标点,搜索效率高;而Dijkstra算法采用起点到当前扩展节点的移动代价作为代价函数,能够确保路径最优。

那么可不可以将两者的代价函数进行融合,从而在保证路径最优的同时提高搜索效率?答案是肯定的,融合后的算法就是A*算法。

A*算法也是一种启发式算法,它的代价函数表示为:

其中g ( n ) 为起点到当前扩展节点的移动代价函数,h ( n ) 是启发函数,用节点到目标点的距离函数来表示。

根据这个式子,可以得到A*算法的几个特点:

如果令h ( n ) = 0 A* 算法就退化为Dijkstra算法;如果令g ( n ) = 0A* 算法就退化为GBFS算法。

能否找到最优路径的关键是启发函数h ( n ) 的选取,如果h ( n ) 在大部分情况下比从当前节点到目标点的移动代价小,则能找到最优路径。

由于A* 算法的启发函数是位置上的距离,因此在不带位置信息的图数据中不适用。

将A*算法应用到二维地图路径规划中,如下图:

参考:

图的实现(c++)
https://blog.csdn.net/y1054765649/article/details/88763699

机器人路径规划之Dijkstra算法
https://blog.csdn.net/qq_42688495/article/details/106269382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白鸟无言」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
https://blog.csdn.net/qq_42688495/article/details/113108292

本文仅做学术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文。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