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蛟龙行动》"科研式拍摄":中国电影的"大国重器"
揭秘《蛟龙行动》"科研式拍摄":中国电影的"大国重器"
作为中国首部核潜艇题材电影,《蛟龙行动》不仅填补了国产电影在该领域的空白,更以其"科研式拍摄"理念和超高制作水准,展现了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最新成果。
1:1还原"龙鲸号":中国电影的"大国重器"
《蛟龙行动》最引人注目的亮点,无疑是1:1还原的"龙鲸号"潜艇。这艘全长120米、宽11米、高16米的庞然大物,不仅是电影中的核心场景,更是中国电影工业的一次重大突破。
为了确保真实性,剧组查阅了大量资料,并经过专业人员的审核。从潜艇的外观轮廓到内部的每一个仪表盘、每一条管道,都经过了细致入微的雕琢。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不仅让演员在拍摄时能够完全沉浸其中,更让观众在观影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科研式拍摄":林超贤的电影理念
导演林超贤表示,拍摄潜艇电影如同进行一次科研,力求呈现最真实的潜艇世界。这种"科研式拍摄"的理念贯穿了整个制作过程。
林超贤亲力亲为,不仅亲自撰写剧本,还亲自掌镜拍摄水下戏份。在拍摄过程中,他总是身先士卒,面对极端环境和复杂任务,他总是第一个冲在前面。这种敬业精神也感染了整个剧组,让每个人都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工作中。
工业化突破:水下拍摄与特效技术
《蛟龙行动》在电影技术上实现了多项突破。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水下拍摄技术。由于核潜艇内部空间狭小,市面上没有现成的潜水装备能够满足需求。因此,剧组不得不调整和单独设计装备,确保它们既能在潜艇置景内使用,又能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
此外,电影还运用了大量的特效技术来模拟深海环境。从海底基地到海上钻井平台,从鱼雷攻击到水下爆炸,这些场景都展现了中国电影在特效制作方面的进步。
演员训练:为真实感付出的努力
为了呈现出最真实的效果,演员们也经历了严苛的训练。黄轩表示,这是他训练时间最长的一部电影。杜江则说,这次的训练已经达到了"不要命"的程度。于适更是评价这是"最不能塞人进来的剧组"。
演员们不仅要学习潜水,还要在水下完成复杂的动作戏。蒋璐霞回忆起拍摄经历时说:"当时气温是零下,导演发着烧下水,一拍就是一天。导演特别辛苦,也给了我们很多力量,我们一定不能辜负他的期望,要全力以赴。"
面对争议:用实力说话
尽管《蛟龙行动》在营销策略上引发了一些争议,但其在电影制作上的突破和创新是不容置疑的。作为中国首部核潜艇题材电影,它不仅展现了中国电影工业化的进步,更体现了中国电影人对艺术的追求和对国家的热爱。
在2025年春节档这个竞争激烈的档期,《蛟龙行动》将用其独特的题材、精良的制作和真实的情感,向观众证明:中国电影有能力讲述好自己的故事,有能力展现大国重器的风采,有能力在世界电影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