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归田园居记》里看拙政园文脉之盛

创作时间:
2025-01-22 08:13:1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归田园居记》里看拙政园文脉之盛

拙政园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令人称道。其中,明代王心一所著《归田园居记》详细记载了他对拙政园东部区域的改造和建设,展现了独特的园林艺术理念和文人精神追求。本文将通过对《归田园居记》的解读,展现拙政园文脉之盛。

文脉,从狭义上来讲,就是指“一种文化的脉络”,体现的是文化的传承和积淀。
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文脉,一个地域有一个地域的文脉,比如江南文脉。在江南文脉之中,一座园林,亦有它自己的历史,自己独特的魅力,更有着它动人的文脉。

近读明代王心一《归田园居记》感受颇深。“归田园居”实为一座园林,其旧址为今拙政园东部区域。
拙政园乃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享誉中外。提到拙政园历代主人,所见资料,几乎没有提到王心一。
自王心一修建归田园居始,拙政园在历史上开始了第一次裂分。
明正德初年,官场失意归乡的御史王献臣,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意,名为“拙政园”。王献臣死后,其子因赌将园子输给下塘徐氏徐少泉。徐氏在拙政园居住达百余年之久,后徐氏衰落,园也渐渐荒废。
王心一就是在这荒废期,购得拙政园东部荒园,修建改造,名“归田园居”。
王心一极用心地在荒园基础上修建新园,前后断续经历了十余年,还写了一篇《归田园居记》。读此记,让人非常感动,因为从中能清晰地看到拙政园在荒废之中亦有文脉流淌之盛。

《归田园居记》从文学的角度来讲,可谓满篇文采风华,从中可见园主高洁志行。从造园的角度来讲,王心一笔下所记园景非常详细,是一篇对了解拙政园历史与文脉不可多得的资料。
一座园林有一座园林的风貌,这风貌,实则是园主内心的映照。在这篇记中,王心一一落笔即阐明自己的性情:“余性有邱山之僻,每遇佳山水处,俯仰徘徊,辄不忍去。凝眸久之,觉心间指下,生气勃勃。”
因耽于山水故,购得一园,自是精心打理,打理的也是主人精神之渊薮。那么王心一对修建荒园有着怎样的规划呢?

简单来说,就是记中所言“质任自然”四字。记曰:“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
可以凿为池之地,便凿为池,凿池的土,可堆而成山就成山,池与山之间,可以建屋的就建屋。由这段精妙记载可知,王心一极看重“道法自然”,这也正是园林建设的精髓所在。以遵从效法自然为原则,保持天然的野趣、真意,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喜欢游园赏景,一园数十次赏,景还是那景,但每次都有不同的享受。因此也觉得,园林有外显与内隐之美。外显之景不需言,内隐之韵,却因人之不同,心境之不同,而所感各不相同。取法自然,以其朴拙、天然之貌呈现,于几分野趣真意之间,传递给人的便是那份内隐之美。
清沈德潜曾作《兰雪堂图记》,兰雪堂为归田园居主要建筑,记中有载其园“矗者为峰,高者为岗,平者为坡,级而上者为磴”,王心一追求、遵循因地制宜以求“有若自然”的造园规律,可以说是苏州文人对造园精神的一种传承,所以有评说王心一在造园上所表现的性情,在一定范围内概括了苏州文人园主的性格素养。
正是主人这一素养,才使得园林有文化根基,有文脉传承,使得园林存于诗词画作之中,也能流传后世。
△清 柳遇《兰雪堂图》(局部)

“归田园居”,这名字让人一下子就想到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而园子的取名之意正是来自陶渊明。甚至我们可以想见,王心一不知多少次吟诵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追溯王心一造园的深层次原因,不外乎他曾反对魏忠贤而受贬。官场受挫,这对于一身耿介,一心为政的官员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这时候的不得志,使得王心一心中郁悒,便生隐逸之心。由此,他造园的初衷以及对园子的情感寄托,就在记中表现得尤其明显。他在记中道:“门临委巷,不容旋马。编竹为扉,质任自然……峰之下有洞,曰“小桃源”……余性不耐烦,家居不免人事应酬,如苦秦法。步游入洞,如渔郎入桃花源,见桑麻鸡犬,别成世界。”
“门临委巷,不容旋马。编竹为扉,质任自然”,这与陶渊明为后世留下的隐逸世界不无二致。王心一此时在其精神世界里所传承的正是陶渊明那“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的思想。
王心一将峰下之洞命名为“小桃源”,继而言其入洞之感,如“入桃花源”,所见“别成世界”,正是他内心对《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理想境界的追求。
从某种程度来说,一座园林就是一部隐逸史。
在封建社会里,文人因思想、抱负、情感等受到种种压制,而开始向往隐逸生活。恰恰是这份隐逸情怀,让他们不论在处事行为表现方面,还是艺术创作方面,都有着一个时代鲜明的特征,甚至可以说,这种隐逸情怀,在文脉的传承上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
一座园林,除了可看作是主人隐逸情怀的载体,更是主人展现心性的载体。
归田园居中有一座厅堂,名为“兰雪堂”,是王心一至爱之所。堂名取意于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的诗句。
“独立天地间”是精神之所求,“清风洒兰雪”是心性之所愿。
兰雪堂周围的景致建设也是别有韵致情趣。“东西桂树为屏,其后则有山如幅,纵横皆种梅花。梅之外有竹,竹临僧舍,旦暮梵声,时从竹中来”,可见环境之幽僻。
“其前则有池……池南有峰特起,如云缀树杪,谓之缀云峰。池左两峰并峙,如掌如帆,谓之联璧峰。”
从这前后景致所述,可知王心一造园时在叠山理水方面的用心之处,可谓匠心独运。
在叠山方面,归田园居有两处集中区域:“东南诸山采用者湖石,玲珑细润,白质藓苔,其法宜用巧,是赵松雪之宗派也。西北诸山,采用者尧峰,黄而带青,质而近古,其法宜用拙,是黄子久之风轨也。余以二家之意,位置其远近浅深,而属之善手陈似云,三年而工始竞。”
从这段记载可知,两处叠山分别采用了湖石和黄石,所取之石各具风采,而且叠山之师为丹青妙手,非泛泛之辈。甚至用了三年时间始才叠好,可谓“精雕细琢”。
中国山水画极讲究山水之相辅相成,正如北宋山水画大师郭熙所说“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
王心一在归田园居里的山水设计也是遵循此理。在理水方面,《归田园居记》从多个角度进行描述,我们单从格局上来看。
归田园居分两个区域,即东部西部,都在理水方面大做文章。其中东部秫香楼“折南皆池,池广四五亩,种有荷花,杂以荇藻,芬葩灼灼,翠带柅柅”,可见水域之广,胜在辽阔。
西部水域则分散而设,且山水相依,与地形、山石形成山水胜景。其中有涵青、漾藻、紫薇等几个小池,另有各种溪涧、渊潭等,可谓水景丰富。且因两处叠山,水自山石中穿流,颇多意趣。西北诸峰处,水则依山环绕,曲折成溪,汇而为池。
记中所载,可见其审美情趣,一读之下,如临其境,美不胜收。
以其匠心,叠山理水,造物于形;以其精神,咫尺乾坤,文脉作魂。如此,一座园林,才有了生机,才有了生命。


《归田园居记》中另有非常引人神往的各景致的题名。这些题名有的是王心一所题,有的是友人所题,皆格调秀逸,意蕴丰足。
比如取储光羲“池草涵青色”句,为池命名曰“涵青”,池南有峰特起,如云缀树杪,谓之“缀云峰”;又如,“廊尽由南折西,皆架山茶,有亭曰‘延绿’”,而“延绿之北,有石如玉,拱立檐际,谓之‘玉拱峰’”;还有,“有石横亘如门,四山崒嵂,停水一泓,有古杏复其上,为‘杏花涧’。”
另外还有“流翠亭”“拜石坡”“串月矶”“想香径”等,可谓“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这些题名,有的含蓄深远,语浅意隽,有的境界阔大,气象宏放,其间意趣风致让人沉吟遐想。
很多题名在取意方面,足见主人的文学情趣与修为。有的取意于文学作品,来自淮南小山、庾信、李白、储光羲、辛弃疾等,有的取意于书画作品,来自王羲之、王维、米芾、赵孟頫、黄公望等。
一座归田园居,仿佛就是一座文学艺术的殿堂,一颗文心,让一座园子处处流动着一股动人的文脉。
“中国文脉,就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这是余秋雨先生在其《中国文脉》一书中的观点。
一直感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文字的传承,到文化的传承,及至生命的传承,无不让人肃然起敬。余秋雨先生将中国文脉定义到“生命”和“审美”的范畴,是以一种大胸怀的开阔视野来审视与提炼。而“潜流”一词,又极形象地道出了中国文脉相接、文脉长存的绵绵力量。
西园荒来东园盛,这是拙政园之幸。“散步畅怀”于这一方纸上的“归田园居”,让我们感受最深的,便是那一股流淌于园林里的文脉之盛,那一股生生不息、绵绵不绝的力量之美。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