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幸福源于内心: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创作时间:
2025-01-21 18:22:3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幸福源于内心: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在积极心理学领域,有两位重量级的人物:一位是被誉为“积极心理学之父”的马丁·塞里格曼,另一位是将西方心理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赵昱鲲。他们一个是从理论层面构建积极心理学体系,一个是从实践层面推广积极心理学应用,两者相得益彰,为我们揭示了提升幸福感的科学方法。

01

塞里格曼的PERMA模型与快乐公式

塞里格曼提出的PERMA模型,是积极心理学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这个模型将幸福分解为五个维度:

  • 积极情绪:感受快乐、满足等正面情绪的能力
  • 投入:全身心投入某项活动时体验到的“心流”状态
  • 人际关系:与他人建立积极互动和连接的能力
  • 意义:追求并实现个人价值和目标
  • 成就:通过努力获得的成功和认可

这五个要素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幸福的完整图景。但塞里格曼也指出,幸福并非完全由外在条件决定。他的“快乐公式”H=S+C+V,揭示了幸福感的三大来源:

  • 遗传设定(S):占50%,表明幸福感有一部分是与生俱来的
  • 环境因素(C):仅占10%,说明物质条件等外在因素对幸福的影响有限
  • 个人主动控制(V):占40%,强调个体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提升幸福感

这个公式打破了传统幸福观的假设,告诉我们:幸福不是外界给予的,而是需要自己去创造的。

02

赵昱鲲的自主动机理论与心流概念

作为“清华-北大-伯克利”联合培养的心理学博士,赵昱鲲在《不管,我就是要幸福》一书中,提出了两个核心概念:自主动机和心流。

他认为,很多人陷入“卷不动又躺不平”的困境,根本原因在于做事动机来自外界而非内在。长期被金钱、面子等外在因素驱使,会导致“得不到就很痛苦,得到了也没多开心”的恶性循环。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发现事物背后的复杂动机,加重内在动机的比例

“心流”则是指从看似平淡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在细节中获得成就感。这种状态不仅能让人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还能在日常生活中持续获得满足感。

03

理论共鸣与实践指南

两位专家的观点虽然角度不同,但核心理念高度一致:幸福源于内心,而非外在。塞里格曼强调通过科学方法提升幸福感,赵昱鲲则注重将理论与东方文化结合,使之更接地气。

那么,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呢?

  1. 培养正念与感恩:学会活在当下,关注身边美好的事物。每天花时间记录值得感激的事,能显著提升幸福感。

  2. 找到内在动机:思考自己真正热爱的是什么,将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追求。比如工作不只是为了赚钱,更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3. 建立积极心态:遇到困难时,将其视为成长的机会而非打击。像全红婵那样,面对网暴时能说“那是别人的事,跟我无关”。

  4. 追求心流体验: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让自己全神贯注的活动,无论是工作还是爱好,都能带来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5. 建立积极人际关系:与正能量的人交往,既能获得支持,也能互相激励。

积极心理学不是空泛的心灵鸡汤,而是经过科学验证的方法论。它告诉我们:幸福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可以通过调整心态、改变行动逐步实现的状态。正如赵昱鲲所说:“不管,我就是要幸福!”这种主动追求幸福的态度,才是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