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揭秘索林:尼安德特人神秘谱系

创作时间:
2025-01-22 05:47:2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揭秘索林:尼安德特人神秘谱系

近日,一项发表在《细胞基因组》期刊上的研究揭示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在法国罗纳河谷的一个洞穴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具名为“索林”的尼安德特人头骨化石,这具化石代表了一个此前未知的尼安德特人谱系。这一发现不仅改写了我们对尼安德特人多样性的认知,还为理解人类进化史提供了新的线索。

01

索林:一个孤独的谱系

“索林”头骨化石于2015年在法国罗纳河谷的Grotte Mandrin洞穴系统中被发现。这个洞穴系统是尼安德特人和早期智人共同居住的地方。根据化石在洞穴沉积物中的位置,考古学家估计“索林”生活在约4万至4.5万年前,属于晚期尼安德特人。

为了确定“索林”与其他尼安德特人的关系,研究团队从其牙齿和下巴中提取了DNA,并将其完整基因组序列与之前测序的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进行比较。结果令人惊讶:“索林”的基因组与其他晚期尼安德特人截然不同,反而与生活在10万多年前的尼安德特人更为相似。

这一发现意味着“索林”的谱系早在10万年前就与其他尼安德特人分离,并在基因上隔离了5万多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种群遗传学家Tharsika Vimala指出:“到目前为止,人们一直认为在灭绝的时候,尼安德特人在基因上是同质的,但现在我们知道,在那个时候,至少有两个尼安德特人种存在。”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和图卢兹大学的Ludovic Slimak则表示:“‘索林’人在5万年的时间里没有与其他尼安德特人交换基因。因此,在5万年里,两个尼安德特人种居住在相距大约10天步行路程的地方,它们共存,并完全无视对方。这对智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这表明尼安德特人在生物学上认识世界一定与我们智人非常不同。”

02

尼安德特人的多样性之谜

这一发现颠覆了我们对尼安德特人多样性的认知。此前,科学家普遍认为尼安德特人在灭绝时基因上是同质的。然而,“索林”的出现表明,晚期尼安德特人的种群结构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

研究还发现,“索林”的基因组与直布罗陀出土的尼安德特人个体最为相似。这提示我们,可能存在一个未知的地中海尼安德特人种群,其分布范围从欧洲最西端一直延伸到法国的罗纳河谷。

这一发现对理解尼安德特人的种群结构和灭绝原因具有重要意义。种群规模小且孤立可能是理解尼安德特人灭绝的关键。哥本哈根大学人口遗传学家Martin Sikora指出:“一个种群与其他种群接触总是一件好事。当被隔离很长一段时间后,你所拥有的遗传变异就会受到限制,这意味着你适应气候和病原体变化的能力会降低,而且隔离还会限制你的社交能力,因为你不能作为一个共同体来分享知识和进化。”

03

对人类进化研究的影响

这一发现对人类进化研究具有深远影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研究员在《细胞》杂志上发表的评论性文章指出,通过解码灭绝古人类和早期现代人的古基因组信息,研究人员可以厘清这些人类群体之间的遗传差异,更好地了解他们的行为方式和生存细节。

付巧妹团队的研究表明,现代人并没有一套明确标识自身、区别于其他群体或物种的特有基因组,但各种与身高、疾病免疫、耐寒性、肤色和眼睛颜色、饮食结构等相关的基因变体构成了其最重要的遗传特征——基因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在人类发展史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此外,古基因组在揭示现代人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机制方面亦发挥重要作用。例如,东亚北部的EDAR基因突变可能在末次盛冰期低紫外线环境的选择下频率上升,来自丹尼索瓦人的EPAS1基因变体可能帮助高原居民在高海拔地区生存,还有许多与当地饮食结构、病原体免疫、生活方式改变等相关的适应性基因都被一一发现。

04

未来展望

尽管“索林”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线索,但要全面理解尼安德特人的种群结构和灭绝原因,还需要更多证据。Martin Sikora表示:“我猜,如果能获得更多的同一时期其他地区的基因组,我们可能会发现其他结构复杂的人群。”

这一发现再次证明,古基因组学在解答“何以为人”这一问题上具有巨大潜力。随着更多关键时间和地点的早期现代人和灭绝古人类基因组的测序和研究,我们将能更清晰地描绘出人类演化的路径,进一步揭示人类发展的深层次谱系结构。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