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黄芪:中医临床应用最广的补药之长

创作时间:
2025-01-21 17:48:3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黄芪:中医临床应用最广的补药之长

黄芪,这味被誉为“补药之长”的中药,在中医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神农本草经》到《本草纲目》,再到历代名医的实践,黄芪以其独特的功效和广泛的适应症,成为了中医临床中最常用的药物之一。

01

黄芪的历史地位

《神农本草经》将黄芪列为“上品”,言其“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提到:“耆者,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

02

黄芪的临床应用

补虚理劳

黄芪的“补虚”作用,是针对久病之虚而言。正如陈修园所说:“其曰补虚者,是总结上文诸症,久而致虚,此能补之。”那些患“痈疽、久败疮”等恶疾的人,绝非一般之虚,如产后、汗后之虚,而是毒邪久羁而致虚,这种虚可谓“大虚”。

通阳逐痹

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用黄芪,其义有三,一是补虚理劳:如黄芪建中汤治疗“虚劳里急,诸不足”等;二是通阳逐痹:如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血痹”等;三是护卫除湿:如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桂枝加黄芪汤及乌头汤治疗“风水”“皮水”“黄汗”“历节”等。

护卫除湿

仲景在益气补虚的基础上,配以淡渗祛湿药、通经活络药、祛风散寒药等,治疗疑难疾病。在他拟定的方药中,黄芪既走肌表又入脏腑,既能止汗又能发汗,是否矛盾呢?非也。这正是黄芪功用之奇特处。清代邹澍《本经疏证》在分析仲景用黄芪后说:“殊不知黄芪专通营卫二气,升而降,降而复升,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升即降之源,降即升之根。凡病营卫不通,上下两截者,唯此能使不滞于一偏,此即非升非降之谓也。”

03

名医用黄芪的经验

张仲景:黄芪补虚、通阳、护卫

仲景用黄芪,在《金匮要略》中凡七见,而《伤寒论》113方未用,这是为何?后世医家多有论述,而以岳美中先生的认知最为中肯。他说:“仲景在《伤寒论》则绝不用黄芪,在《金匮要略》则罕用四逆,是因为黄芪必须多服久服,才能有效,不像附子、干姜,才下咽则其效立显呢……可以肯定地说,黄芪对于急性衰弱病,绝无救亡于顷刻像附子那样捷疾的力量,而对衰弱性病则有它一定的疗效。”

李东垣:黄芪补中益气

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脾胃派(补土派)的代表人物,其代表著作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等。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岂一端能尽之乎?”又说:“若饮食不节,损其胃气,不能克化散于肝,归于心,溢于肺,藏于肾。”由此阐发了“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道理,认为元气乃人生之本,脾胃则是元气之源,进而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脾胃论”主张,并拟定出以补益中气、健脾益胃为功效的新方——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调中益气汤,此三方均以黄芪为主药。

王清任:黄芪补气化瘀

王清任是清代革新医学家,所著《医林改错》载方33首,其中用黄芪者15首,用黄芪命名或以黄芪为君药者10首,黄芪最大用量八两(黄芪桃红汤:生黄芪八两、桃仁三钱、红花二钱。主治产后风),最小用量五钱。虽然全书没有黄芪专论篇,但他的主导思想是补气化瘀,他说:“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故借黄芪大补元气,以促血活,如补阳还五汤、足卫和荣汤、黄芪桃红汤、黄芪赤风汤、可保立甦汤等;其中以补阳还五汤为代表,该方重用黄芪四两,大补脾肺之气,配以活血之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等,被后世医家推为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第一方。

张锡纯:黄芪补气升陷

张锡纯称黄芪“补气之功最优”。他说“黄芪为气分之主药,能补气更能升气。”其功效以补气升陷为主,用之得当,还可回阳、理郁、醒脾、滋阴等。张锡纯所创立的升陷汤(生黄芪六钱、知母三钱、柴胡一钱五分、桔梗一钱五分、升麻一钱),就是针对胸中大气下陷而设,至今仍然是补气升陷之良方。由此所派生的回阳升陷汤、理郁升陷汤、醒脾升陷汤等,均以黄芪为主药。至于升陷,则配以柴胡、升麻、桔梗;而于回阳,则配以干姜、桂枝;于理郁,则配以乳香、没药;于醒脾,则配以白术、甘草等。若配以知母,黄芪温升补气,知母寒润滋阴,二药并用,“大具阳升阴应,云行雨施之妙。”(《医学衷中参西录》)。

04

黄芪的用药指导

黄芪的用量和使用方法,历代医家都有详细的记载。《药典》规定黄芪的用量是9~30克,而330位名中医的用药经验是6~250克,区间非常大。张仲景用黄芪有三个剂量,最大剂量的黄芪方是芪芍桂酒汤,黄芪5两,治疗出汗、黄汗,这个汗出到什么程度?衣服上有汗味,像黄柏那样的汗渍。汗越多,黄芪的用量越大。大剂量黄芪还可用来利水,治疗下肢、全身浮肿。这些都被后世的临床实践所证实,如止汗民间单用黄芪,加红枣,煮汤确实止汗。

后世也有大剂量用黄芪来利水的,清代陆定圃《冷庐医话》中记载,有一个病人全身浮肿,奄奄一息了,用大剂量的黄芪煮粥喂服后,很快小便非常多,肿退了,人也清醒了。这些经验后世医生用得更多,特别是岳美中先生,他大剂量用黄芪治疗肾病,消除蛋白尿,用大剂量黄芪30克煮粥降压。一些老年人舒张压高,难降的,可用大剂量黄芪。我们江苏省中医院的胡主任认为黄芪、葛根大量使用能降压。我也发现黄芪、葛根用60克治疗一些中老年人的舒张压高,特别是伴浮肿的,效果很好。

大剂量的黄芪在使用时要非常小心,我发现大剂量使用黄芪后会出现食欲下降和腹胀。我曾经治疗过一个老人中风偏瘫,体态肥胖,多汗,被子里全是汗,没详细问诊就给他用了大剂量的黄芪。结果第3、4天打电话来说老太太不肯吃饭,本来食欲挺好的,现在胃里不舒服,我就赶快去掉黄芪,之后情况有好转。

大剂量黄芪加上肉桂,可治疗糖尿病病人低血糖和心慌。很多糖尿病病人常有饥饿感,吃了很多东西都吃不饱,心慌手抖,这个时候大量黄芪一定要用,能够改善病人的症状低血糖。一些心慌的症状,像黄芪桂枝五物汤或防己黄芪汤都可大剂量使用黄芪。

黄芪中等剂量是治疗血痹的。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用3两,主治身体不仁麻木,是古代治疗血痹病的一张专方。经典方证的第一个关键词是“血痹”,内在可能就是血痹——血脉的闭塞,外在张仲景提出了身体不仁,麻木不仁感觉迟钝,有人有皮肤增厚的感觉,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身体不仁,包括异样的感觉,如瘙痒、酸麻胀,甚至疼痛、蚁行感、烧灼感、热感等,都可以使用黄芪桂枝五物汤。

小剂量黄芪的使用,只用一两半。治疗虚劳里急诸不足,代表方是黄芪建中汤。桂枝3两,黄芪用量只有桂枝的一半,药量非常小。虚是瘦,劳就是诸不足,不足人就消瘦,所以大剂量黄芪我们在临床上治疗水多的胖人,一些瘦弱的人也可以用黄芪,但是黄芪的量不能过大,只能小剂量使用。

到底应该如何用黄芪?如何大剂量使用黄芪?我认为关键还是辨体质,所以我提出一种黄芪体质。黄芪是调体质的药,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个是摸肚子。腹诊并不是日本汉方医的专利,张仲景时期就用腹诊了,如大柴胡汤的腹证就是“心下按之满痛”。用黄芪我一定要腹诊,如果肚子松松软软的,手可以伸进去,甚至立位肚子是下垂的,晃臂膀时可以出现“蝴蝶袖”,这种人用黄芪最合适。这个也可用来辨别黄芪和大黄,大黄腹诊就是硬、痛,黄芪是松软、不痛。

第二个是问食欲。如果病人食欲好,食后无异常,不伴腹痛、腹胀,食后仍有饥饿感,乏力,少食则饥饿心慌,这时大剂量使用黄芪绝对好,能使食后饥饿感减轻,食量减少,人依然有力气。

第三个是看腿。黄芪体质的腿易浮肿,凹陷性水肿,很多有浮肿的肾病患者,我们用黄芪是很有效的。

第四个是问汗。有些病人易出汗,夏天浑身都是湿的,如果是运动或吃饭后全身的大汗,这时也可用黄芪。

用黄芪时也要参考疾病,就是说什么时候可以大剂量使用黄芪,我发现肾病的患者可以。北京有一个医生叫陆仲安,治疗一个全身浮肿的患者,用了大剂量4两黄芪,浮肿就退了,西医没有办法,但是中医就能解决,是大剂量黄芪解决的,但是只限于肾病的浮肿,肝病的浮肿就无效。

05

结语

黄芪作为一味临床使用率极高的中药,其应用之广泛、功效之卓著,为历代医家所称道。从补虚到治疗慢性病,再到外科疾病,黄芪都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价值。特别是张锡纯、岳美中等名医对黄芪的应用经验,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在现代医学中,黄芪的功效和应用前景依然广阔,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