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面包率先停用脱氢乙酸钠,引领烘焙行业健康转型
桃李面包率先停用脱氢乙酸钠,引领烘焙行业健康转型
10月21日,桃李面包宣布所有新产品将不再添加脱氢乙酸钠,这一决定立即引发了广泛关注。作为国内烘焙行业的龙头企业,桃李面包的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企业对食品安全的重视,更是对即将实施的国家新标准的积极响应。
什么是脱氢乙酸钠?
脱氢乙酸钠是一种常见的食品防腐剂,化学式为C8H7NaO4·H2O,分子量约208.15。它通常呈白色或近白色结晶性粉末,无特殊气味,易溶于水、甘油及丙二醇,但在乙醇和丙酮中的溶解度较低。脱氢乙酸钠因其广谱抗菌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防腐保鲜,对霉菌、酵母菌和细菌有显著抑制作用,适用于肉类、鱼类、蔬菜、水果、饮料和糕点等。
然而,脱氢乙酸钠的安全性一直备受争议。虽然它属于低毒防腐剂,但长期过量摄入可能损害肝肾功能并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因此,我国将于2025年2月8日起全面禁止其在腌渍蔬菜、面包、糕点等食品中的使用。
政策变化与行业影响
2024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24)对脱氢乙酸钠的使用范围作出了重大调整。新标准删除了脱氢乙酸钠在淀粉制品、面包、糕点、焙烤食品馅料等食品中的使用规定,同时将腌渍蔬菜中的最大使用量从1克/千克调整为0.3克/千克。这一变化意味着脱氢乙酸钠将逐步退出烘焙食品领域。
这一政策变化对烘焙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它推动了行业向更健康、更安全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也给企业带来了技术升级和成本控制的挑战。对于依赖长保质期产品的公司来说,寻找安全有效的替代防腐剂成为当务之急。
桃李面包的应对之道
面对政策变化,桃李面包展现出了行业领导者的担当。自2024年2月起,公司就开始逐步调整配方,取消产品中的脱氢乙酸钠。经过8个月的努力,终于在10月21日实现了所有新生产产品完全不添加脱氢乙酸钠的目标。
这一转变并非易事。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和口感不受影响,桃李面包的研发团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工艺调整。公司利用先进的自动化、智能化流水线,配合10万级冷却间,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干预,确保生产环境的无菌化。同时,通过优化配方和生产工艺,成功找到了脱氢乙酸钠的替代方案。
桃李面包的这一举措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好评。在社交媒体上,许多消费者对桃李面包的决定表示支持,认为这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有力践行。同时,这一变化也推动了整个行业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行业趋势与未来展望
桃李面包的行动只是整个烘焙行业变革的一个缩影。目前,包括曼可顿、宾堡、京隆在内的多家知名企业都已经开始减少或停止使用脱氢乙酸钠。替代品如丙酸钙、山梨酸钾等已经开始广泛应用。这些替代品不仅安全性更高,而且防腐效果良好,能够满足食品生产的需要。
然而,这一转变也带来了一些挑战。由于替代防腐剂的效果可能不如脱氢乙酸钠,一些产品的保质期可能会缩短。这要求企业在生产计划和物流配送上做出相应调整,以确保产品的新鲜度和供应稳定性。同时,成本的上升也可能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尽管如此,从长远来看,这一变化对消费者和行业都是有利的。消费者可以享受到更安全、更健康的产品,而企业则通过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正如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范志红所说:“新标准在烘焙食品里禁用脱氢乙酸钠,与近年来我国烘焙食品质量及消费量提升有关。”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健康饮食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未来的烘焙行业必将朝着更安全、更健康的方向发展。桃李面包的这一举措,无疑为行业树立了一个标杆,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食品工业转型升级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