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万STEM毕业生助力中国科技创新,AI人才占比近半
500万STEM毕业生助力中国科技创新,AI人才占比近半
中国每年超过500万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毕业生数量,不仅在全球范围内遥遥领先,更成为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STEM教育的蓬勃发展
近年来,中国在STEM教育领域的投入持续加大。据统计,2012年至202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由2.2万亿元增加到4.85万亿元,年均增长8.23%。2022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更是首次突破6万亿元,达到2012年的2.21倍。
在高等教育方面,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074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4763.19万人。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理工农医类专业的硕士招生规模占比已达60%,博士招生规模占比更是超过80%。这些数据充分体现了中国在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方面的决心和成效。
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
庞大的STEM毕业生群体,正在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美国麦克罗波洛智库的最新研究显示,中国高校培养的顶尖AI研究人员已占全球近50%,而这一比例三年前仅为29%。相比之下,美国大学培养的顶尖AI研究人员占比已从20%降至18%。
在量子计算领域,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郭国平带领团队,相继研制出中国第一套量子计算机测控系统、第一个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以及第一款量子芯片设计软件。2024年初,团队研发的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正式上线,这标志着中国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产业链已基本形成。
高质量就业与国际认可
中国STEM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高技术领域和新能源技术领域。据统计,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持续增长,相关企业数量已超过4400家。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2021年中国提供了537万个可再生能源就业岗位,占全球可再生能源就业岗位的42%,其中半数为光伏就业。
跨国企业也纷纷加大在中国的研发投入,以充分利用中国的人才优势。例如,施耐德电气集团过去一年平均不到两个月就开展一项新的研发投入,目前中国已成为其全球四大研发基地之一。施耐德电气执行副总裁尹正表示,近三年来公司在中国的研 发人员增长了30%,目前已超过2000人。
推动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
随着STEM毕业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正在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宏大、门类最齐全的人才资源大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2亿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
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中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36%,并保持上升态势。这种由潜在优势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正在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展望未来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国庞大的STEM毕业生群体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从产业升级到国际合作,这些高素质人才将为中国在全球科技创新竞争中赢得更加有利的位置。
正如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所言:“中国的人才队伍令人惊叹,在这里,一切皆有可能。”这不仅是对中国STEM教育成果的认可,更是对中国科技创新未来发展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