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四次移民潮的主要输入地是湖北,你的祖先是在哪里?
古代四次移民潮的主要输入地是湖北,你的祖先是在哪里?
湖北,这片古老的土地,见证了中国古代四次大规模人口迁移的历史。从西晋"永嘉之乱"到明朝"洪武大迁移",数以百万计的移民涌入这片富饶的土地,不仅改变了湖北的人口结构,也塑造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历史传承。
永嘉之乱:首次大规模移民潮
公元311年至470年,持续近两个世纪的"永嘉之乱"引发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人口迁移。这场由"八王之乱"引发的动荡,导致河南洛阳、长安等地成为战场,大量居民被迫逃离。许多难民沿着汉水南迁,主要定居于襄阳、江陵等地。
据记载,此次南迁居民超过10万户。由于移民时间集中且定居区域相对固定,他们倾向于同族聚居,形成了以移民为主的"侨郡"。以襄阳地区为例,当地"旧民寥寥,新居民较多"。《宋书·州郡志》记载,雍州(今襄阳)共有17个郡,其中以外来移民为主的侨郡就有13个,共计户数38975户,其中土著17149户,侨郡21826户,移民人口超过了土著人口。
安史之乱:第二次移民潮
公元755年至763年,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再次引发大规模人口迁移。据估计,约有250万北方居民迁至南方,荆州襄阳成为河北、河南等地流民的首选落脚点。唐代上元年间短短几年内,大量北方移民涌入江淮地区,湖北荆州市江陵区的人口增加了两到三倍。北方人口继续南迁,导致湖北江陵至湖南常德一带的人口激增十倍,以至于朝廷特别设立"荆南节度使"来管理这一地区。这批流民中既有士大夫和文人,也有大家族。
靖康之乱:第三次移民潮
北宋靖康之乱到蒙古南侵的时期(1126—1279年),长达一百五十年的战乱导致中原汉族人口持续南迁。这一阶段的难民主要来自山西、河北、陕西、河南等地,进入江汉流域的人口更多。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人口渡过长江,进入江浙地区。
移民群体不仅限于难民,还包括被俘的金国士兵和金国统治区的普通民众。公元969年,北宋将北汉降民迁至湖北襄阳、河南邓州等地。岳飞北伐中原被召回后,支持岳飞的百姓担心金国报复,纷纷南下。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外来移民的总数超过了土著居民。
大量移民在江汉平原地区进行了围垸垦荒。例如,湖北北部的汈汊湖自宋代起就有大规模的围垸垦荒活动,形成了200多个围垸。南宋著名诗人王之望从浙江绍兴返回家乡襄阳探亲时,所见景象是:访友难得一见,"十人九不遇",而大量的"新居民"居住在自己的故乡。
洪武大迁移:最后一次大规模移民
明朝初年的"洪武大迁移"及其后续迁移,主要源自江西,因此又被称为"江西填湖广"。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至明成祖永乐十五年(1417年)的近50年间,朝廷实施了八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将大量江西民众迁出,补充湖广的人口,湖北成为了主要的迁入地。根据《中国移民史》的统计,元末明初迁入湖北的移民达到了180万人,其中约130万人来自江西。
江西人主要通过水路迁入湖北。南昌府的移民从筷子巷集中出发,沿赣江乘木船顺流而下,汇合饶州、吉安、九江三地的移民后,继续北上,经湖口入长江,最终抵达湖北麻城。麻城成为了江西移民的集散地:他们抵达麻城后,或向湖北的中部、北部、西部扩散,或向光山、商城、罗山、息县等豫南地区迁移。麻城、黄州、鄂州等鄂东南地区成为了江西移民最集中的地方。仅在洪武二十一年,黄冈地区就迁入了30万江西移民,使得土著人口的比例降至不足百分之二十。
"江西填湖广"的过程持续了一个多世纪,后期的移民是自愿的,不再是被强制迁移。据估计,江汉平原核心地区有约70%的居民是江西移民的后代。从洪武初年到弘治的百余年间,几代江西移民的努力耕作使得"湖广熟,天下足"的景象得以实现。
岁月如流,世事变迁,从某种意义上讲,最后一次大规模迁移——"江西填湖广",奠定了今天湖北居民的主体。那么,您是湖北本土居民的后代,还是外来移民的子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