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粉的正确打开方式,你知道吗?
创作时间:
2025-01-22 01:59:3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三七粉的正确打开方式,你知道吗?
三七粉,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近年来因其卓越的保健功效而备受推崇。但是,要想充分发挥它的效果,需要注意很多细节。比如,早上空腹服用有助于快速吸收,晚上睡前服用有助于改善睡眠,饭后服用则更适合肠胃功能较弱的人。此外,生吃和熟吃三七粉各有不同的适用场景,一天的服用次数和剂量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了解这些小窍门,才能真正享受到三七粉带来的健康益处。
01
三七粉是什么?
三七,又名田七,是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与人参、西洋参同科同属,被誉为“参中之王”。三七粉则是由三七的干燥根和根茎经过精细加工而成的粉末,富含三七皂苷和黄酮类等有效成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肿定痛、滋补气血等多重功效。
02
三七粉的服用方法
服用时间
- 早晨空腹服用:这是服用三七粉的最佳时机。此时肠胃已基本排空,能够更快速地吸收三七粉中的有效成分,从而最大化其活血化瘀的功效,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建议在起床后半小时服用。
- 晚上睡前1-2小时服用:对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较高的人来说,这个时间段服用三七粉效果较好。它能帮助清理血液中的瘀滞,防止夜间血液黏稠度增加。此外,其安神作用还能帮助缓解紧张情绪,促进优质睡眠。
- 饭后服用:对于肠胃功能较弱的人来说,可以在饭后半小时至两小时内服用。此时胃里的食物已经开始消化,三七粉在相对稳定的胃内环境中能被更好地吸收。此方法尤其适合跌打损伤等情况的长期保健。
服用剂量
一般推荐剂量为每次1-3克,每日1-2次。具体用量应根据个人体质和需求调整。用于特殊疾病辅助治疗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
服用方式
- 生吃:直接用温水或米汤送服,适合面色暗淡、气血不足或高血压、高血脂的群体。
- 熟吃:可将三七粉加入汤中或制作成药膳,适合身体虚弱者,如产后女性和老年人。
03
使用注意事项
禁忌人群:
- 孕妇禁用:三七粉的活血化瘀作用可能导致流产。
- 经期女性慎用:特别是月经量多的女性,服用可能会导致月经量增加或延长。
- 凝血功能障碍者:如血友病患者,使用三七粉存在潜在风险。
- 正在服用抗凝血药物的人群:使用前需咨询医生。
选购要点:
- 优质三七粉应选择云南文山产的,这里是中国三七的主要产地,品质有保证。
- 优质三七粉的颜色应为灰黄色,质地细腻,无杂质和异味。
- 建议选择大品牌和正规渠道,避免购买到劣质产品。
存储方法:
- 三七粉应密封保存,避免受潮。
- 存放在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
- 开封后应尽快使用,以保持药效。
04
生吃与熟吃的区别
- 生三七粉:保留了更多的有效成分,具有更强的活血化瘀、疏通血管的作用。适合面色暗淡、气血不足或高血压、高血脂的群体。
- 熟三七粉:经过炮制加工,主要功效转向补血养血、增强免疫力。适合身体虚弱者,如产后女性和老年人。
05
适用人群
- 中老年人:有助于清除血管垃圾,溶解血栓,降血压等。
- 女性:特别是有月经不调、贫血问题的女性,服用三七粉可补血益气。
- 经常喝酒的人:三七粉可以改善肝脏内部微循环,促进肝脏新陈代谢,平衡肝脏脂肪吸收能力,促进脂肪消化,起到保肝护肝的作用。
06
结语
三七粉作为一种养生利器,其神奇功效值得探讨并广为应用。但在享受其益处的同时,切记遵循合理的用法与禁忌,让三七粉真正为健康助力,开启活力生活。
热门推荐
有人将迎来“长款”本命年!这个蛇年为啥有384天?
农历甲辰龙年即将过完,乙巳蛇年为何长出30天?
成都特色小吃全攻略:从担担面到钟水饺
新加坡首个文化遗产街区开幕,25个精彩活动等你来玩!
新加坡12大最佳旅游体验
顺德必打卡:金榜美食街吃喝玩乐全攻略
顺德鱼生获湾区认证,带动文旅发展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必打卡1999世纪光塔
主播邹韵带你打卡哈尔滨太阳岛雪博会
哈尔滨太阳岛雪博会:冰版画大师带你玩转冰雪
哈尔滨雪博会周边必去景点:从冰雪大世界到中央大街
如何消解孤独这一“时代流行病”?
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丨仰韶文化——点亮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广发体育牌九:心理战术大揭秘!
牌九高手教你赢在起跑线
秋冬打卡洪泽湖湿地:洛阳至泗洪沿线必看自然奇观
抚仙湖绝美打卡地:禄充&月亮湾
南阳历史名人:张仲景、岑参、张衡、范蠡和姜子牙
赵本山宋小宝:春晚舞台上的黄金搭档
赵本山的表演秘籍:从二人转到春晚舞台的喜剧艺术
岳云鹏、黄渤领衔,今年春晚小品亮点揭秘!
甲午中日战争对历史有什么影响
宁德周宁:用好“凉资源”激活“热经济”
如何检测和优化家庭网络速度,提升网络体验的实用指南
叩拜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地:访仰韶村遗址
黄土里长出的仰韶文化博物馆:看五千年前的古人样貌
秋冬防眩晕,警惕梅尼埃病!
糖皮质激素:梅尼埃病治疗的新突破
梅尼埃病饮食调理全攻略:从食材到注意事项
秋冬季,寒来袭,如何护颈?这份防护指南快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