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海明的创业之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
樊海明的创业之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
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年度报告》发布,一项名为“早期肝癌影像诊断特异性纳米对比剂研究”的成果入选优秀资助成果巡礼。这项突破性研究的领衔者,正是纳米材料科学家樊海明和他的团队。他们发明的“玵立显®”纳米对比剂,为肝癌早期诊断带来了新的希望。
突破性科研成果:找到肝癌早期诊断的“探照灯”
肝癌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健康威胁,尤其在中国,每年新发病例数居高不下。然而,肝癌的五年总体生存率仅为14.1%,主要原因在于早期诊断困难,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
樊海明团队研发的“玵立显®”纳米对比剂,为这一难题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这种新型肝细胞特异性的准顺磁超小锰铁氧体纳米对比剂,能够在磁共振成像上“点亮”整个肝脏,同时不与肿瘤细胞结合,使得肿瘤在图像上显示为暗点。樊海明形象地将其比喻为“探照灯”,帮助医生以可视化的方式发现病灶。
研究数据显示,“玵立显®”具有显著的技术优势:
- 可识别0.5厘米甚至更小的病灶,而现有对比剂仅能识别1厘米以上的病灶
- 肝对比度较临床特异性对比剂提高了5.8倍
- 能够清晰分辨0.5毫米的肝管
- 肝胆期显影时间从15分钟缩短到5分钟
- 可通过肝胆代谢系统快速排泄,减少体内残留
这项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医学工程》上,审稿人评价道:“作者发展了新型的肝细胞靶向纳米对比剂用于肝癌等疾病成像。除了尽快开展临床研究,我想不出任何建议。”
创业之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
樊海明的创业之路始于一个悲痛的个人经历。2006年,他的父亲被诊断出肝癌,作为儿子的他感到束手无策。这一经历坚定了他投身生物医药领域的决心。“早诊断,早治疗,让更多患者和家属摆脱疾病带来的痛苦,是我做‘玵立显®’的初心。”樊海明说。
2018年4月,樊海明创立了西安超磁纳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公司注册资本447.7612万元人民币,樊海明持股84.8667%,担任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公司拥有强大的知识产权储备,包括22项商标、11项专利和1项软件著作权。
从科研到创业,樊海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他不仅要继续带领团队进行科研攻关,还要学习医药领域法律法规、成果转化落地、启动融资工作,建设千人规模的生产工艺和质控体系。为了加快产业化进程,2021年,公司将生产基地落地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成为这个安徽省最大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区中唯一一家创新药物研制公司。
产业化前景:造福国民健康的使命
“玵立显®”磁共振肝胆特异性对比剂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预计将在2026年获得临床批件并开展临床试验。产品上市后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 第一年预计生产20万人份
- 第二年40万人份
- 第三年80万人份
- 累计经济效益将超过14亿元
2025年1月,西安超磁纳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康臣药业集团签署投资协议,共同推进“玵立显®”的产业化进程。康臣药业董事局主席安猛表示:“樊海明教授的成果技术领先、线路独到,能够为医学诊断带来突破性变革,实现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结合。”
樊海明表示:“本次与康臣药业合作,将实现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创造出更多具有创新性和竞争力的医药产品,为肝癌早期防治提供解决方案,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未来,超磁科技将进一步提升技术研发水平,推动行业内的持续创新和发展。”
科研报国:培养人才与服务社会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樊海明始终将人才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他在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首倡开设“细胞毒性实验”课程,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培养。他常常勉励学生:“科研不能只停留在发表论文的层面,而应担负起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使命。再难,也要有人去做科研成果转化的探路者。”
十余年来,樊海明培养了15名博士和40余名硕士,其中大多数都走上了科研院所和生物医药行业的一线科研岗位。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创业者,更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科研报国的崇高理想。
樊海明的故事展现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艰辛历程,以及一位科学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造福社会的坚定信念。他的经历激励着更多科研工作者投身创新创业,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人民的健康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