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静宁大寨子戏校:西北秦腔名角的摇篮

创作时间:
2025-01-22 02:03:2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静宁大寨子戏校:西北秦腔名角的摇篮

2024年12月30日下午五时,西安大明宫畔万达广场,一场特殊的秦腔演出正在上演。随着“西北秦腔王”安万一声穿云裂石的怒吼,台下万名观众齐声合唱,声浪如山呼海啸,宣泄出秦地百姓那股潜藏在血脉中的粗粝与豪情。这场演出不仅展现了秦腔艺术的魅力,更揭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静宁大寨子戏校的辉煌历史。

01

艰苦创业:一所土坯房里的艺术殿堂

1985年,在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一个偏远的小村庄里,一所特殊的学校悄然诞生。这便是由刘建安创办的大寨子戏校,也是西北地区众多秦腔名角的艺术摇篮。

学校初创时条件极其简陋,校舍是村里闲置的11间土坯房,师资力量仅有一名从陕西聘请的专业演员徐培。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大寨子戏校开始了它的传奇征程。

02

因材施教:培养艺术人才的摇篮

戏校实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针对学员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学校允许用实物抵学费,帮助更多孩子学习秦腔。教学内容涵盖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等基本功训练,同时教授乐器演奏,使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还注重实践教学,通过排演经典剧目和折子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舞台表现技巧。7年间,大寨子戏校共培养了160多名学生,其中许多成为专业剧团的骨干力量。

03

安万:从自卑到自信的蜕变

在大寨子戏校众多优秀毕业生中,安万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明星。这位被誉为“西北秦腔王”的艺术家,却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坎坷经历。

1977年,安万出生在甘肃会宁县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由于天生面部有血管瘤,他从小就备受歧视,没有朋友,甚至连上学都只能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然而,正是秦腔改变了他的人生。

12岁时,安万只身一人来到大寨子戏校求学。在这里,他不仅学习表演,还会打鼓吹唢呐,展现出非凡的天赋和毅力。戏校的老师徐培对他倾囊相授,使他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

2000年前后,安万开始崭露头角。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三下阴》中顶替出演包公,凭借独特的“满口腔”唱腔一鸣惊人。此后,他不借助麦克风,纯靠自身嗓音唱完整场戏,逐渐成为西北地区知名的秦腔表演艺术家。

04

秦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近年来,秦腔艺术在西北地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据统计,仅在平凉市崆峒区的一场秦腔演出中,现场移动网络流量就环比增长367%,话务量增长241%,保障人次达到7.5万+,足见秦腔艺术在当地群众中的深厚基础。

静宁大寨子戏校虽然已经解散多年,但它培养的众多优秀人才仍在为秦腔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正如安万所说:“秦腔就像我的救命稻草,一旦抓住,死也不会放手。”这或许正是秦腔艺术能够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原因所在。

从一个偏远小村的土坯房,到培养出百名秦腔名角的艺术殿堂;从一个面部有缺陷的农村孩子,到享誉西北的“秦腔王”,静宁大寨子戏校和安万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更是一段秦腔艺术传承与发展的传奇。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