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强教授谈鸡血藤:从传统到现代的临床应用
于志强教授谈鸡血藤:从传统到现代的临床应用
鸡血藤,又名血风、大血藤,味苦、微甘,性温,归肝经。《本草纲目拾遗》记载:“鸡血藤活血,暖腰膝,已风瘫。”《湖南药物志》亦载:“鸡血藤行血补血,通经活络,暖腰膝、健筋骨。治血虚,麻木瘫痪,腰膝酸痛,月经不调。”
于志强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国家级名老中医,从医40余年,对藤类药物的应用有独到见解。他认为,藤类药物弯曲蔓延,犹如人体经络,能深入络脉祛除邪气,特别适合治疗因风寒痰湿瘀阻滞经络导致的郁滞不通。
在临床实践中,于志强教授常将鸡血藤与四物汤合用,治疗女性经行不畅、夹有血块,肢体麻木等症。他认为,鸡血藤具有活血通络、祛瘀止痛的功效,尤其适用于血虚、麻木瘫痪、腰膝酸痛等症状。在配伍方面,于教授强调藤类药物应与虫类药物配合使用,以增强疗效。例如,鸡血藤常与土鳖虫、水蛭等活血化瘀通络的药物配伍,治疗胸痹、子宫肌瘤等病症。
于志强教授还指出,虽然藤类药物在临床运用中疗效显著,但由于多数藤类药物具有毒性,临床运用中应注意以下两个原则。一是藤类药物在临床运用时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药性四气五味精确选择药物,以祛邪而不伤正。对于毒性药物如雷公藤、丁公藤等,应在炮制的基础上使用,应用时应掌握剂量、配伍,并且不能长时间使用,中病即止,以免产生肝肾毒性。二是藤类药使用时应时时顾护胃气。由于藤类药物在治疗顽固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时,由于病程较长、顽固难愈常化热成毒,故在治疗时常用清热解毒之法,苦寒药物伤脾胃之气。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一伤,消化饮食水谷能力减弱,而致纳呆不欲食、脘腹胀满、大便溏薄等症。李杲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于志强教授言:“临床用药应谨慎,不能治一经而损一经,应时时保护脾胃之气。”于教授在临床应用此类药物时,常配伍白术、生姜、大枣、炙甘草等健运脾胃之品。
在现代中医临床中,藤类药物的应用日益广泛。于志强教授的经验表明,藤类药物不仅在传统领域如风湿痹痛、跌打损伤中发挥作用,还能在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展现其独特价值。鸡血藤作为藤类药物的代表,其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功效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充分验证。
于志强教授的经验提示我们,中医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探索。鸡血藤的应用,正是这种探索的生动体现。通过精准辨证、合理配伍,这味传统中药正在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