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布小行星防御新方案,守护地球安全
中国发布小行星防御新方案,守护地球安全
2013年2月15日,一颗直径约18米的小行星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上空爆炸,释放出相当于50万吨TNT的能量,导致近1500人受伤。这起事件再次提醒人类: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时刻面临着来自太空的威胁。
中国方案:创新的“伴飞+撞击+伴飞”模式
在近日召开的第二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中国发布了首个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方案。该方案计划采用独特的“伴飞+动能撞击+伴飞”模式,即先发射探测器伴飞目标小行星,然后实施动能撞击,最后再次伴飞以评估撞击效果。
这一任务预计将于2030年前后实施,目标锁定在一颗名为2015 XF261的小行星。这颗直径约34.3米的“太空岩石”目前正沿着一个偏心率为0.3192421的轨道绕太阳运行。根据任务规划,撞击器将精确瞄准这颗小行星,使其速度改变大于每秒1厘米。经过一年的观测,预期小行星的轨道将向偏离地球的方向改变超过900公里。
“天基碎石”:应对小尺寸小行星的创新方案
针对那些体积更小、更难被发现的小行星,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提出了“天基碎石”防御方案。该方案计划在地月系统的L3、L4、L5三个拉格朗日点部署拦截星座,形成一个相对地球相位相差120°的天基拦截系统。
这一方案特别针对直径40米以下的小行星,这类小行星数量众多,撞击概率更高,但往往只有在接近地球时才能被发现。通过数值模拟,科研人员验证了该系统能在2周预警时间内实施有效拦截,且所需速度增量小于2公里/秒。一旦拦截成功,小行星将在地球引力影响球之外被撞成碎块,这些碎块在进入大气层时将被烧蚀,从而消除对地球的威胁。
国际进展与合作
在小行星防御领域,国际合作至关重要。美国NASA已于2022年成功实施了“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通过动能撞击改变了小行星Dimorphos的轨道。欧洲空间局(ESA)的Hera任务也将于近期发射,对DART撞击后的目标进行详细勘察。
中国在这一领域展现出积极姿态,不仅提出了创新的防御方案,还主动邀请国际伙伴参与合作。嫦娥七号任务副总设计师唐玉华表示,中国愿与各国在联合研制、搭载发射、联合观测、数据共享等方面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合作,共同守护地球家园。
展望未来
面对小行星撞击这一全人类共同的威胁,中国正在用实际行动展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从“伴飞+撞击+伴飞”模式到“天基碎石”方案,中国不仅为自身安全筑起防护网,更为全球小行星防御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正如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所说:“针对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这一极小概率、极大危害事件,我们将对一颗数千万公里外的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使其改变运行轨道,并在轨开展撞击效果评估,实现‘撞得准,推得动,测得出,说得清’。”
在探索宇宙的征途上,人类从未停止脚步。面对来自太空的威胁,中国正以创新精神和开放态度,为守护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