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仁院士谈小行星防御:中国首次实现预警追踪,将开展撞击实验
吴伟仁院士谈小行星防御:中国首次实现预警追踪,将开展撞击实验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在《中国工程科学》期刊上发表重要研究报告,详细阐述了中国在近地小行星撞击风险应对方面的战略规划。这一研究不仅体现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技术实力,更为全球行星防御体系的构建贡献了中国智慧。
中国行星防御体系的突破性进展
2024年9月,一颗名为2024 RW1的小行星引起了全球天文学家的密切关注。这颗直径约1.2米的小行星以20公里/秒的速度向地球飞来,预计将在菲律宾北部上空进入大气层。这是中国首次实现对预警小行星的接力追踪观测,标志着中国在小行星防御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在此次预警事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从美国卡特琳娜巡天计划首次发现该小行星,到中国多个观测站点进行接力追踪,最终准确预报了其撞击时间和位置。这一成功案例充分展示了中国在近地天体监测预警能力方面的显著提升。
中国行星防御的未来规划
中国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在最近的中国航天日活动上透露,中国计划在“十四五”末期或2025至2026年间,对一颗潜在威胁的小行星进行近距离观测与撞击实验。这一计划包含两大核心任务:一是通过撞击产生烟尘和碎石片,利用地面望远镜进行光谱分析,揭示小行星的基本成分和结构;二是验证改变小行星轨道的偏转技术,这是目前只有美国尝试过但尚未成功的高难度任务。
建立行星防御系统的必要性
小行星撞击地球虽然概率较低,但一旦发生,将造成巨大的生态灾难。特别是那些直径在数米至数十米之间的小行星,足以造成区域性的生态破坏和人员伤亡。2013年发生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的陨石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一颗直径约20米的陨石在大气层中爆炸,释放出相当于50万吨TNT的能量,导致1500多人受伤。
国际合作与未来展望
在小行星研究领域,美国、日本等国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例如,日本的“隼鸟号”探测器成功采集了小行星样本,美国的“黎明号”探测器则对灶神星和谷神星进行了深入探测。中国在这一领域虽然起步较晚,但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正在快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吴伟仁院士表示,中国将积极参与国际小行星预警网络(IAWN)的工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在数据共享、技术交流和联合演练等方面的协作。通过建立和完善小行星防御系统,中国不仅能够保护本国免受潜在威胁,还将为全人类的安全和福祉做出重要贡献。
面对浩瀚宇宙中的潜在威胁,中国正在以坚定的步伐迈向太空,为守护地球家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国际合作的深化,人类应对小行星撞击的能力必将得到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