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来安非遗大揭秘:7项省级、市级非遗展现独特文化魅力

创作时间:
2025-01-22 19:37:5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来安非遗大揭秘:7项省级、市级非遗展现独特文化魅力

来安县位于安徽省滁州市东部,介于长江、淮河之间,毗邻南京市江北新区。在来安这片包容的土地上,齐鲁文化、吴楚文化相互交织,迸发出具有独特魅力的非遗文化。

省级非遗

1. 白曲

白曲是一种稀有曲种,发源于来安县大英乡和文山乡一带,是流行于苏皖两省的说唱艺术。白曲始于清末民初,历史悠久。白曲以曲调多样、曲目丰富而得名,民间艺人称它有百种曲调、百部曲目,故又称之为“百曲”。它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发展自我,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乐器简单,主要有胡琴、瓷碟、钢丝、小锣小鼓。表演形式不拘一格,灵活多变,既可以坐唱,又可在场中表演,演员化出化入,接近于评书、评弹之类。说白形成了韵白体,押韵、俏皮,类似现代的小品,多为民间婚丧喜庆、庙会提供服务。

2. 洪山戏

洪山戏是流行于皖东的稀有剧种,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傩”,从“傩”发展到香火戏。到了清代中叶,在香火戏的基础上形成了洪山戏。洪山戏历史悠久,韵味独特,乡土气息浓厚,是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地方戏。洪山戏的前称为“香火戏”,是香火会请神祈祷时演的戏。香火会分内坛与外坛两派,外坛做会时称“五岳”,内坛唱戏名“洪山”,洪山戏从内坛得名。洪山戏的剧目取材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唱本和部分移植改编其他剧种的剧目。

3. 手狮灯

手狮灯原名“狮子灯”,始于清代康熙年间。“手狮灯”狮身长四尺半,高三尺余,用篾扎纸糊,彩绘而成。狮子两前足捧一绣球,绣球用竹篾扎制,糊以白色透明纸,内点蜡烛。狮子肚皮下安有两根木棍,舞狮者两手各持一根木棍,将狮子举起舞动。每只狮子重约50斤,由一名舞狮者和一个副手,轮流配合舞动表演。来安“手狮灯”由六只狮子组成,玩灯人着一色服装,远观近望,气势宏伟,热闹非凡。“手狮灯”的表演形式有“抖狮”、“摇狮”、“睡狮”、“盘球”、“狮子坐肩”、“狮子理毛”、“双狮推磨”、“狮子拜门”、“逗猴”等十余种动作。

4. 秧歌灯

秧歌灯又名宝塔灯,产生于明末清初,发源于来安县南部圩区汊河、大英、汶山一带,流传于皖东来安、江苏江浦地区,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秧歌灯取材于农事生产、岁时节令,用舞蹈的艺术表现手法,将生产、生活中的自然、历史、文化现象加以提炼,再现了勤劳勇敢的民众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场景,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表达了人们追求平安、幸福、祥和生活的美好愿望。秧歌灯阵容庞大,舞步多姿,吟唱优美,曲牌丰富,配以铿锵锣鼓,悠悠丝竹,具有浓郁的水乡特色,是人民群众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

5. 雷官戏曲马灯

雷官戏曲马灯流行于安徽雷官一带,起源于历史传说,元末明初,朱元璋打胜仗,朱元璋带领有功将士跨马举灯,载歌载舞庆祝胜利。明朝建立后,雷官民间艺人根据朱元璋的马背舞扎起了马灯,跳起了马灯舞。马灯道具为三段式(头、身、尾)竹篾加钢架结构,外裹彩布。长约1.5米,大小类似于真马。马颈部装饰红布条,悬挂铃铛。马鞭是40厘米左右的木条,用各色彩线缠裹而成。雷官戏曲马灯一般有8-16匹马,角色配置至少是十一个人,一个头伞、八匹马,外加上两个特色的人物(金猴与唐僧)。表演者按照摆阵、设阵、破阵、归阵四大程式进行表演。雷官戏曲马灯表演的传统经典剧目有《金猴降野马》《断桥会》《武松杀嫂》《状元与公主》《唐僧续善》《八仙过海》等。

市级非遗

1. 雷官板鸭制作技艺

“薄如方片糕,嫩得不用嚼,咸淡随口味,一戳油直冒。”来安籍著名作家曹玉模在《过雷官集》文中如此盛赞切盘后的雷官板鸭。雷官集,今为雷官镇,地处来安县东南部圩区,域内河湖交错,良田密布,生态良好,适宜麻鸭生长繁育,故有“板鸭之乡”“千年水乡古镇”之称。一方水土一方情,一道美食传美名。清同治年间,雷官人谢复兴以祖传秘方陈年老卤制出板鸭,外表色泽白润,肉质细嫩紧密,入口顺滑醇香,并得官府推赏,风靡大江南北。雷官板鸭,这个流传了百年的经典美食,能够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背后蕴藏着岁月对雷官人的考验,也正是因为对传统的热爱,才使这百年老卤完好的保存下来,并用它独特的风味,成了来安人都爱的老味道。

2. 水口十番锣鼓

来安十番锣鼓历史悠久。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为迎接圣驾,民间艺人精制巧装表演道具“丰收锣鼓亭”,(勤劳的来安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庆祝丰收,表达出喜悦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反映来安人民代代相传、岁岁积淀的劳作与生活的文化轨迹。)表演时由艺人手推丰收锣鼓亭,在走动中敲打锣鼓,鼓点曲牌叫“十番锣鼓”。当时十番锣鼓在江苏扬州一带盛行,扬州宝应人杨光亮是在来安县一带做纸的工匠,由他传给东岳庙主持。来安十番锣鼓是一种集演奏、敲打为一体的传统锣鼓音乐艺术形式,主要用于庙会、节日、喜庆等传统民间的各种风俗礼仪活动。来安十番锣鼓表演内容贴近生活,演奏方式独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民俗色彩、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是当地人逢年过节、志事贺喜,自娱自乐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文化艺术形式,为繁荣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是独具魅力的来安人文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来安的历史变迁和社会进步,反映了来安的民情风俗。

每一个传承下来的非遗背后都蕴藏着一段鲜活的记忆。找一个合适的天气,去来安看看吧,体会这里的风味人情,享受小城的闲致安逸。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