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沈阳第一机器厂的铸造传奇
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沈阳第一机器厂的铸造传奇
1951年5月1日,一枚直径2米、重达487公斤的金属国徽在天安门城楼正式悬挂。这枚国徽的诞生,不仅标志着新中国工业技术的重大突破,更凝聚着无数工人的心血与智慧。
1950年10月,沈阳第一机器厂接到了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铸造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当时的中国,工业基础极为薄弱,铸造这样一枚高精度的国徽面临着重重困难。
首先遇到的是模具问题。国徽上的五星、齿轮、稻穗、天安门等图案线条精细,需要非常精准的模具。然而,用普通砂土制作的模具不够坚挺,图案模糊不清。为了找到合适的材料,工人们从内蒙古找到大连,经过上百次筛选,最终确定了内蒙古和大连的混合砂作为模具材料。这种“完美配比”既保证了砂土的黏性,又保持了足够的干爽,使得模具上的图案清晰可见。
解决了模具问题,接下来是浇铸环节。金属液的火候控制成了新的难题。由于缺乏经验,一开始总是出现图案凹陷或缩形的情况。工人们只能反复试验,不断调整金属液的温度和冷却时间,最终找到了最合适的工艺参数。
经过几个月的日夜奋战,1951年5月1日,这枚凝聚着工人智慧与汗水的金属国徽终于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之上。这一刻,不仅标志着新中国工业技术的重大突破,更象征着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沈阳第一机器厂,作为新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在这次任务中展现了卓越的铸造技术。此后,该厂继续为国家生产了67枚不同规格的国徽,为新中国工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的铸造过程,是中国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缩影。在那个“钢很少,汽车不能造,飞机一架也造不出来”的年代,这一成就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铸造任务,更是一次技术突破,展现了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决心与能力。
75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仰望天安门城楼上的国徽时,不禁感慨万千。这枚国徽见证了新中国从“一穷二白”到世界工业大国的辉煌历程,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继续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