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凤仪: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的铸造者
朱凤仪: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的铸造者
1950年7月的一天,18岁的朱凤仪像往常一样在沈阳第一机器厂工作。突然,他的师傅裴庆江把他叫到一旁,神情严肃地告诉他一个秘密任务:“这是一个重要的任务,你一定要保密,不能跟外人说。我们要制作新中国的第一批国徽。”
这个消息让朱凤仪既兴奋又紧张。国徽是国家的象征,能参与这样的任务对他来说是莫大的荣誉。但是,他也深知责任重大,必须严格保密。那天晚上,他回家很晚,等家人都睡着了才悄悄进屋,连父母都没有告诉。
铸造国徽的任务落在了以焦百顺为班长的铸造班身上。为了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工人们开始了夜以继日的工作。他们经常通宵达旦,饿了就吃口干粮,困了就睡在自己制作的国徽旁。离家近的工人会回家吃口饭就马上返回工厂,而住得远的干脆就吃住在车间里。
当高2米的国徽模型运到厂里时,朱凤仪小心翼翼地将其抱在怀里,感觉“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模型外面用油纸包着,他一层层撕开,发现竟然有不下十层之多。
经过一个月的精心制作,1950年9月20日,第一批金属国徽全部完工。其中,大型的直径2米,共2个;中型的直径1.5米,共25个;小型的直径1米,有45个。这些国徽准备分配到首都、各省及部分城市的国家机关使用。
在朱凤仪等人制作的两个最大的国徽中,有一枚至今仍然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这是因为它是用铝制成的,不易氧化,既结实又轻便。1955年,朱凤仪曾到北京出差,当他看到自己参与制作的国徽悬挂在天安门城楼正中央时,激动得热泪盈眶。他很想留张影作纪念,但那时没有相机。
2004年11月,在赴北京参加一个颁奖仪式时,朱凤仪终于圆了自己半个世纪的梦想:他站在天安门城楼前,和自己参与制作的第一枚国徽合影。
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的铸造过程,展现了新中国工人阶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在当时条件艰苦、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工人们凭借智慧和毅力克服重重困难,不仅提前20天完成了任务,还额外制作了66枚不同规格的国徽。这一壮举不仅为国家工业发展书写了光辉一页,更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国家的无限忠诚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