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窟掠影》:佛本无相,相观众生。岁月失语,唯石能言
《佛窟掠影》:佛本无相,相观众生。岁月失语,唯石能言
2024年11月13日,在杭州市运河大剧院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终评中,双人舞《佛窟掠影》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湛的舞蹈技巧,从227个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单项作品排名第一。
新时代下,古迹文物与舞蹈的交织带来了全新的创作路径,积极推动着新时代中国古典舞的创作。当晚,《佛窟掠影》《青墩玉影》《丝路·胡腾舞俑》等作品呈多元方式地展现着中国古代的古迹文物。双人舞《佛窟掠影》以云冈石窟中的佛像造像作为创作背景,用舞蹈的肢体语言展现着北魏造像的神秘和庄严。
《佛窟掠影》,寻“象”寻“意”
这次“荷花奖”共有227个作品参加初评,24个作品入围终评,《佛窟掠影》最终获得单项作品排名第一。所有的点评嘉宾都对该作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认为:“该作品十分巧妙地运用了定点方式,不轻易移动,却表达了丰富的意象。两位女舞者在一个圆台上呈现出十分简约的独特造型,在身体与手臂之间、身体和腿脚之间形成了一种多变且微妙的关系,编导下足了功夫。”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刘春表示:“当我们从不同视觉角度观看造像的时候,其实它是会发生变化的,这个作品是以一种纯肢体结构形成的一种新的造像,这是我觉得特别玄妙的地方。”
“佛本无相,相观众生。岁月失语,唯石能言。”
《佛窟掠影》舞蹈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中的佛像造像,石窟中的佛像在光影照射的交错中体现北魏造像的神秘和震撼,在阴阳交替中,感受造像动态的庄严魅力。
舞蹈提炼了云冈石窟中独特的动态造型,力图呈现北魏简约脱俗的精神追求,在本我和真我之间,寻“象”;在真实和虚幻之间,寻“意”。
据介绍,该作品取材背景是北魏时期石窟中的佛教造像,从前半部分动作设计来看,应该是选取的欢喜佛题材;但网上也有观众评论,北魏时期主要是佛教造像,其艺术明显受到了中原特色和印度犍陀罗风格的影响,是没有藏传佛教密宗的欢喜佛的。
很多人在观看该舞剧的时候,都会想到曾在2019年国家大剧院小剧场中参加第五届IBCC编舞组半决赛上一个现代舞作品:《系》,该作品当时获得了铜奖。
2019年的《系》和2024年的《佛窟掠影》,除了将男舞者换成女舞者,以及少了白色罩子道具之外,前半部分大量的关键动作、动作组合及连接方式看起来有几番相似。
当年的《系》,舞台上两位男舞者身上的白罩子后面演变成连接又束缚两人的纽带,既能隐喻轮回的混沌空间与重生通过母体的子宫又能隐喻人与人之间的羁绊。
云冈石窟,
舞者的灵感“缪斯”
云冈石窟是佛教雕塑艺术的瑰宝,呈现了其诞生的历史、石窟风格的演变以及中外风格的融合。
北魏时期,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昙曜主持云冈石窟的开凿建设。孝文帝、冯太后时期,石窟建设愈发兴盛,北魏后期则逐渐衰微。云冈石窟历经多次荒废与重建,甚至一度经受着严峻的盗凿考验,直到近代被梁思成等考古学家再次关注,才遏止了更多的国宝流浪海外。
人是万物的尺度,亦是文明的核心,云冈不但向世人展示跨越千年的石窟艺术之美,也彰显了以短暂生命去连接永恒的人性之美。人类又向往天空,羡慕鸟类能自由翱翔,于是,天才的艺术家将幻想付诸物象,腾云驾雾的想象、带着翅膀的人类、风动衣袂的身姿、凌空舒展的形象占据艺术舞台,将幻想发挥到了极致。
而飞天,是其中最为绚烂者。也是舞者们的“缪斯”。
东汉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此后沿着丝绸之路,从西域大漠到中原地区,不可避免地在沿线留下了佛教的印记,云冈石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开凿而成。
在整个云冈石窟中,除了佛、菩萨、姿态生动的力士,盈盈舞动的飞天形象占石窟造像的一半以上。佛说法时飞天手捧鲜花,供养佛祖,天女散花,其上方是化身童子,感应于佛法。
飞天“祖籍”印度,传入中国后,受中国道家思想以及民族审美的影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飞天:不长翅膀,不生羽毛,没有圆光,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凭借衣裙飘带凌空飞腾,这让飞天更富于浪漫和超脱。
“梵宇开金地,香龛凿铁围,影中君像动,空里从灵飞”。云冈石窟的飞天美到极致,她们体态轻盈,舞姿优美,衣袂翩翩,或歌或舞,或凌空飞翔,是美的化身,有着“灵魂舞者”的美誉。
时至今日,这些优美的舞蹈姿态定格在窟壁、窟龛、门楣上,跨越千年,如梦似幻。而千年后的舞者,让人们再一次真切感受到了飞天的魅力。
石窟不只是佛教艺术的载体,也体现了北魏鲜卑政权不断吸收胡汉,以及外来文化而发展出璀璨的民族文化,北方民族文化,中原汉文化,天竺佛教文化以石窟艺术的形式相互渗透,佛文化和鲜卑族文化在汉化的过程中也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三者文化自上而下广泛的在民间传播,发展,表达。北魏工匠与人民传承了传统的思想文化,又引入了新的思想,各类多元文化相互杂糅,进而形成了戎华兼采、雅俗杂糅的时代特征。
从万佛灵境的东方微笑,伎乐飞天的灵动飘逸,各种纹饰的优美舒展,可以看到各民族的文化交融,而这种文化的交融,体现了“天下大同”的云冈气度,让世界为之赞叹,由衷折服。这里是各美其美,世界文化的大交流。
当今社会正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给每个人带来了更多接触不同的技术与思想文化的渠道。云冈石窟是一个民族融合时代的写照,是对当时艺术文化的发展,先祖们对多元文化的学习,吸收的方式与思考值得后辈们借鉴,这一道路展示了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活力与包容力,给文化创新和文化多元化提供了新启示。
佛本无相,相观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