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防控引领未来:我国水稻病虫害防治新趋势
绿色防控引领未来:我国水稻病虫害防治新趋势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百姓福祉。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种植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呈现出新的特点。据统计,2013年以来,我国水稻病虫害年均发生面积达0.80亿公顷次,其中“三虫两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以及稻瘟病、水稻纹枯病)发生范围广、为害程度重,对水稻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面对这一挑战,我国农业部门积极应对,大力推进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融合发展。绿色防控技术以其环保、高效的特点,逐渐成为水稻病虫害防治的主流趋势。
绿色防控技术的新进展
绿色防控技术的核心是在减少化学农药使用的同时,通过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等手段实现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目前,我国已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生态调控技术
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和农艺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生态环境。例如,在长江中下游单双季混栽稻区,通过合理轮作换茬,种植大豆、玉米等旱茬作物,有效降低杂草发生基数和重草田比例。同时,推广“稻鸭共育”模式,利用鸭子的取食和活动,减轻纹枯病、稻飞虱和杂草的发生为害。
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是绿色防控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通过释放稻螟赤眼蜂来控制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每代放蜂2-3次,每次每亩放蜂量8000-10000头。此外,利用昆虫性信息素诱控技术,通过设置性信息素诱捕器,有效降低害虫种群密度。
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技术具有环保、无污染的特点。例如,采用20-40目防虫网或15-20克/平方米无纺布全程覆盖秧田育秧,有效预防病毒病和螟虫。同时,利用灯光诱杀技术,减少成虫数量,降低下一代害虫的发生基数。
政策导向与实施效果
为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我国各级植保部门积极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大力推进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据统计,2013-2022年,全国水稻病虫害年均防控面积达1.27亿公顷次,年均挽回产量损失2808.54万吨。其中,虫害防治挽回产量损失较大,年均达1606.96万吨。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地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方案。例如,湖南省汨罗市弼时镇成立粮食生产防灾减灾领导小组,下设保险查勘理赔组、灾情统计改种组等多个工作小组,全力投入到农作物生产的抗灾救灾工作中。
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农业进入绿色高质量发展阶段,水稻病虫害防治将更加注重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未来,绿色防控技术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
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通过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病虫害的精准监测和预警,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生物农药的研发与应用:开发更多高效、低风险的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生态工程的优化:通过种植显花植物、构建生态沟渠等方式,提高农田生物多样性,增强天敌自然控害能力。
农民培训与技术推广:加强绿色防控技术的培训和推广,提高农民的科学防控意识和能力。
水稻病虫害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通过科技创新和绿色防控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水稻生产正朝着更加安全、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这不仅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也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