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从"万园之园"到断壁残垣
圆明园:从"万园之园"到断壁残垣
2020年,一组关于圆明园的老照片在英国拍卖会上以20万英镑的价格成交,随后在全球范围内发布。这些照片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画面已显模糊,但依然能够让人感受到这座被誉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昔日的辉煌。
圆明园的诞生与演变
1709年,康熙皇帝将一处位于京城西北郊的旧园赐予四皇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并亲笔题写"圆明园"三字。康熙对胤禛说:"圆者,处事之中正也;明者,知事须深察也。为君者,须事圆而理明。"这不仅是对胤禛的警示,也为其日后扩建圆明园埋下了伏笔。
图1:康熙题写“圆明园”
胤禛接到赏赐后,虽然对这处园林颇为重视,但考虑到康熙的感受,仅对园子进行了简单的清理,未进行大规模改造。直到雍正即位,他才开始对圆明园进行大规模扩建。经过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长达150余年的建设,圆明园最终成为了一座集宫殿、园林、景观于一体的旷世杰作。
图7:圆明园扩建后的景象
融汇古今的建筑艺术
圆明园的选址极为讲究,位于西山秀峰与玉泉山水之间,既有北方的雄浑,又兼具江南水乡的韵味。雍正皇帝不仅将其打造成了一个与故宫功能相当的皇家宫殿,还特别注重园林景观的营造,要求在周边建设配套建筑群,以营造热闹的氛围。
图8:圆明园的地理位置
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对圆明园的扩建达到了顶峰。他在主园的基础上,又增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形成了"圆明三园"的格局。整个园区占地5200多亩,拥有150余处主题景观,建筑总面积达16万平方米,堪称"万园之园"。
图11:圆明三园的布局
圆明园的建筑艺术融合了中西元素,既有传统的中国园林风格,又引入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巴洛克"建筑风格和"勒诺特"景观风格。其中,长春园的"西洋楼"更是开创了西洋建筑与景观进入中国的先河,被誉为"中国凡尔赛宫"。
图12:长春园西洋楼景观
圆明园的毁灭
1860年,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攻入北京,圆明园成为了他们肆意掠夺的目标。从10月7日至18日,英法联军在圆明园进行了长达12天的抢劫和破坏。他们不仅洗劫了园内的珍宝文物,还在10月18日放火焚烧了整个园区,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化为灰烬。
图17:圆明园被毁后的景象
据同治12年的统计,圆明园仅剩13处残破的建筑,而园中的文物珍宝则散落世界各地。这场浩劫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物质损失,更给中华民族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精神创伤。
图18:圆明园遗址现状
这段屈辱的历史时刻提醒着我们,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守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圆明园的兴衰,见证了中国从繁荣到衰落,再到重新崛起的历程,也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