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推荐:药物+心理治疗对抗焦虑
中华医学会推荐:药物+心理治疗对抗焦虑
焦虑症是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可表现为过度担忧、紧张不安、心慌气短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华医学会最新发布的《中国焦虑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2023年8月出版)指出,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是治疗焦虑症最有效的方法。
药物治疗新进展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焦虑药物主要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和具有抗焦虑作用的抗抑郁药。其中,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和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是使用最广泛的两类药物。新版指南补充了近年来新上市的药物,如阿戈美拉汀、伏硫西汀等,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药物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患者不应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同时,孕妇使用抗抑郁药物需要特别谨慎,新版指南以表格形式详细列出了各类药物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以及药物在母乳中的浓度分布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了重要参考。
心理治疗新方法
除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在焦虑症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新版指南在原有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等基础上,新增了正念与接纳治疗、自助与基于网络的心理治疗等方法。
正念与接纳治疗通过训练患者关注当下、接纳情绪,帮助其改变对焦虑的反应方式。自助与基于网络的心理治疗则利用互联网技术,为患者提供便捷的治疗途径,尤其适合轻度焦虑症患者或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综合治疗优势显著
研究表明,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能更快缓解焦虑症状,同时通过心理治疗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可以巩固疗效、减少复发风险。此外,物理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式,也在探索中不断发展。
需要强调的是,焦虑症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患者需要定期复诊,医生会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患者和家属应充分了解焦虑症相关知识,积极参与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都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通过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的有机结合,大多数焦虑症患者都能得到有效的症状缓解,重获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