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益生菌对便秘效果有限,这些方法更科学
最新研究:益生菌对便秘效果有限,这些方法更科学
最新研究显示,对于功能性便秘患者,服用高浓度双歧杆菌8周后,与安慰剂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这一令人意外的结果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公开版》上,由上海多家权威医院共同完成。
研究详情:益生菌对便秘效果有限
这项研究由上海第九人民医院、上海市同济医院、中山医院、同仁医院和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共同完成,研究结果由孟祥军教授发表在近期《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公开版》上。
参与研究的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大内科主任、消化内科主任杨长青教授介绍,这次临床试验最终有效的参与者共229人,他们都是功能性便秘患者,患者的年龄在18岁至70岁之间,女性占84.7%。
“功能性便秘”是指并非器质性病因引起的便秘,比如结直肠肿瘤等疾病引起,也没有结构异常或代谢障碍的慢性便秘。项目选择的患者病情差异都不大。“基本都是一周排便次数少于1次的功能性便秘患者。”
参与者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参与者每天服用1次含有高浓度双歧杆菌的袋装散剂,而另一组服用安慰剂,主要成分是麦芽糊精和二氧化硅。
服药时间都是在早餐前至少15分钟,用温水口服,持续8周。
8周后,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治疗组患者每周的完全自发性排便次数从项目初期的0.73次,增加到1.58次,对照组参与者从项目初期每周排便0.81次,增加到1.50次。
因此实验结果认为服用益生菌和服用安慰剂的患者在便秘症状改善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两组参与者唯一的不同是,服用益生菌组的参与者腹痛腹胀的感受比安慰剂组参与者要少。
杨长青教授说,如今肠道菌群和疾病之间的关系是医学研究的热点,大量的研究表明,益生菌的确可以调控肠道环境,改善肠道功能。除了大家比较好理解的消化道疾病以外,不少研究还发现,通过改变肠道环境,甚至对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儿童自闭症等的治疗有帮助。
因为有这些研究,商家就容易将益生菌和各种疾病的治疗联系起来。
医生表示,这次试验中参与者服下的是高浓度的双歧杆菌,比市场上保健品、食品中的含量高很多,但实验结果是无效。
任何药都不能“包治百病”,益生菌也是如此。
即便是治疗效果明显的疾病,也不是随便买点益生菌吃就能有效。不同的疾病需要特殊的某种益生菌治疗,杨长青提醒,如何用药必须由医生诊断后来制定治疗方案。
市场现状:益生菌产品琳琅满目
在市面上,宣称可以改善便秘的益生菌产品琳琅满目,价格从几十到几百元不等。这些产品通常包含以下几种类型:
- 胶囊型:如California Gold Nutrition LactoBif 30 益生菌,每粒含30亿CFU的多种益生菌。
- 软糖型:如Vital Proteins 苹果醋软糖,每份含500毫克苹果醋。
- 粉末型:如Allklear 全清高纤新沙律,以太空食品科技制造,富含膳食纤维。
这些产品的主要成分包括各种益生菌菌株、膳食纤维和天然植物提取物,如芦荟、亚麻籽等。它们通常声称可以改善肠道菌群平衡,促进肠道蠕动,从而缓解便秘。
使用注意事项
- 与抗生素的联用:益生菌与抗生素需间隔2-3小时服用,避免抗生素对益生菌的抑制作用。
- 冲调水温:粉状益生菌产品冲调时,水温应控制在40℃以下,以保护益生菌活性。
- 特殊人群:三高人群、肝肾功能不全者需谨慎使用;孕妇、儿童和老年人可在医生指导下适量服用。
- 食用方法:建议餐后1小时服用,具体剂量需遵医嘱。
科学解决方案
根据专家建议,对于便秘问题,应采取以下科学解决方案:
轻度便秘: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来调整。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食用粗纤维食物或含镁高的食物(花生仁、瓜子仁、腰果等)。同时,保持规律的运动和良好的排便习惯。
重度便秘:需要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加重。医生可能会推荐增加肠动力的药物、刺激肠腺分泌的药物等。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物理治疗如电疗,或中医的按摩、针灸等方法。
日常预防: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至少8杯水;定期运动,每天至少30分钟;保持规律的作息和排便习惯。
总之,虽然益生菌在调节肠道功能方面有一定作用,但单纯依靠益生菌来治疗便秘的效果并不理想。对于便秘问题,应采取综合的治疗方案,包括生活方式调整、饮食改善和必要的医疗干预。在使用任何药物或保健品前,最好先咨询医生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