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间“打鬼石”信仰:从支锅做饭到驱邪避凶的传统民俗
青海民间“打鬼石”信仰:从支锅做饭到驱邪避凶的传统民俗
在青海一些地区,有一种被称为“打鬼石”的民间信仰习俗。这种仪式通过烧红的鹅卵石和热水的结合,辅以粮食和钱币等物,旨在驱赶家中的妖魔鬼怪,祈求安康。这种独特的民俗活动,究竟源自何时?又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内涵?
“打鬼石”仪式详解
“打鬼石”信仰,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就是用来打鬼的石头。那么什么是“鬼”呢?在《中国民俗词典》中,将超自然视为有威力的对象,然后加以崇拜,于是在中国的民间,就出现了“鬼”信仰,并将其作为一种崇拜、宗教文化,从逐渐传承下来。
在青海一些地区,有一种“打鬼”活动:一般情况之下,到了夜间,村民从河边捡三颗鹅卵石,放进炭火中烧红。在这期间,事先准备好一盆或者一桶开水,在里面放上粮食、钱币等物,然后将烧红的卵石,放入盆中。
由于水本来就是热水,在卵石的加热之下,很快就沸腾起来,蒸汽伴随的粮食的香味,弥漫整个房间。然后由男子弯腰抬盆,用盆中的热气,熏病人或者熏全家老小,之后再用这个水,进行沐浴头部或者全身。
最后,连盆带水一起抛到门外三米出,然后紧闭大门,到这个时候,也就是说把身上不吉利的东西,家中的妖魔鬼怪,全部赶出了家门,这就是一整套“打鬼石”的“打鬼”程序。
从整个程序来看,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只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罢了。尽管“打鬼石”信仰,在青海地区比较普遍,也不是随时可以用的。
“打鬼石”信仰的起源
万事总有源头,相传西周时期,姜子牙封神,把自己的老婆封为“猫鬼神”。为了表达不满,这个“猫鬼神”经常来到民间兴风作浪。这个大家不要纠结,也不要抬杠,只是青海民间流传的一个传说。
为了能够制服“猫鬼神”,姜子牙把自己封在“打鬼石”之中。经过长时间的演变,逐渐的“打鬼石”被用来驱逐各种不干净的东西,成为一个发起。
其实从“打鬼石”的仪式上来看,其实与“点火把”“火把节”“泼水节”的含义是一样的,都是一种趋吉避凶,祈求安康的行为,就是一种对于“火”的崇拜。
另外,姜子牙是羌人,而青海的一些少数民族,大多数都是羌族的后裔,因此将“打鬼石”延伸到姜子牙身上,可以说是羌人的一种信仰演变。从这里可以看出,“打鬼石”的信仰形成过程,有浓重的游牧民族生活的痕迹。游牧民族,依水而居,逐草而行,生活漂泊不定。
每到一处,生火做饭,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用几块石头架锅做饭,从这个方面理解“打鬼石”信仰于此有很大的关系。与此同时,每当吃完饭之后,牧民必须将火完全扑灭,防止遗留下的火种,烧毁草皮。其过程自然,是用水浇灭火源之后,在移开架锅的石头。
总之,从中“打鬼石”仪式的过程中,烧水的盆象征做饭的锅,烧红的石头就是架锅用的支架,盆中的香料、粮食就是牧民的食物,最后在将这个行为与姜子牙封神等传说联系在一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种“打鬼石”信仰。
“打鬼石”信仰的产生,纯粹的源自于牧民“支锅做饭”的石头,可是后逐渐与姜子牙联系起来,加上对于火的崇拜,自然认为烧红的石头,必定有一种五星的力量,可是趋吉避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