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国防十大科学家,这才是民族的脊梁
新中国国防十大科学家,这才是民族的脊梁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百废待兴的国家,一群科学家毅然放弃国外优渥的生活条件,回到祖国,投身国防事业。他们隐姓埋名,默默奉献,为新中国的国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认识十位新中国国防事业中伟大的科学家,瞻仰一下他们的热血青春。
一、钱学森——导弹之父
钱学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于1935年赴美留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克服重重困难,于1955年回到祖国。回国后,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二、钱三强——原子能之父
钱三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原子能之父”。他于1936年赴法留学,1948年回国。回国后,他负责组织和领导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工作,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成功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钱伟长——力学之父
钱伟长,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被誉为“力学之父”。他于1939年赴加拿大留学,1946年回国。回国后,他致力于力学、应用数学、物理学等领域的研究,为中国导弹和核武器的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郭永怀——两弹一星元勋
郭永怀,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两弹一星元勋”。他于1935年赴美留学,1956年回国。回国后,他负责组织领导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工作,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邓稼先——两弹元勋
邓稼先,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两弹元勋”。他于1948年赴美留学,1950年回国。回国后,他负责组织领导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工作,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朱光亚——两弹一星元勋
朱光亚,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两弹一星元勋”。他于1946年赴美留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回国。回国后,他负责组织领导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工作,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七、周光召——两弹一星元勋
周光召,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两弹一星元勋”。他于1951年赴苏留学,1955年回国。回国后,他负责组织领导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工作,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八、王淦昌——两弹一星元勋
王淦昌,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两弹一星元勋”。他于1930年赴德留学,1934年回国。回国后,他负责组织领导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工作,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九、彭桓武——两弹一星元勋
彭桓武,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两弹一星元勋”。他于1935年赴英留学,1940年回国。回国后,他负责组织领导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工作,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黄纬禄——导弹之父
黄纬禄,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导弹之父”。他于1936年赴英留学,1946年回国。回国后,他负责组织领导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工作,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科学家们的事迹,展现了他们为国家国防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