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和孤独症,儿保心理专科如何应对?
抑郁症和孤独症,儿保心理专科如何应对?
近年来,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据《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数据显示,我国当前患有抑郁症的人数已达到惊人的9500万。这一庞大群体中,有50%是在校学生,而18岁以下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更是占据了总人数的30%。此外,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患病率也在逐年上升,我国已有超过1000万的孤独症患者,其中0-14岁儿童就有200多万。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儿保心理专科作为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专业诊疗机构,其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儿保心理专科,即儿童保健心理专科,主要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和行为发育问题。其核心职能包括评估与诊断、干预治疗和预防工作。具体服务内容涵盖一般心理行为问题(如睡眠障碍、饮食问题等)、常见心理行为疾病(如孤独症谱系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以及共患病处理。
在应对抑郁症方面,儿保心理专科通常采用以下方法:
- 专业评估:通过智力测验、情绪行为量表等工具进行诊断
- 综合治疗:采用药物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家庭干预等手段
- 长期随访:定期跟踪患者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以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例,该院心身医学科为一名13岁的重度抑郁症患者制定了个性化治疗方案。通过抗抑郁药物与中药联合治疗,辅以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团体治疗和沙盘治疗等,经过两个月的住院治疗,患者情绪明显改善,进食行为恢复正常。
在应对孤独症方面,儿保心理专科同样采取多维度的诊疗模式:
- 早期筛查:通过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等工具进行诊断
- 综合干预:包括康复训练、心理行为治疗、家庭指导等
- 跨学科协作:与儿童保健科、神经科、康复科等多科室联动
苏州市在孤独症儿童康复方面走在前列。去年,全市共为2136名孤独症儿童提供基本康复服务。今年,“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筛查干预”项目被列入当地民生实事项目,全年将开展儿童孤独症筛查不少于50万人次。
尽管儿保心理专科在应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 医疗资源不足:专业人才短缺,诊疗设备有限
- 社会认知度低:许多家长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缺乏正确认识
- 政策支持需要加强:虽然已有相关政策出台,但落实力度仍需加大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近期联合发布的《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指南》指出,全球数百万患有心理健康疾病的儿童被收容至相关机构,即便他们本可以在家中生活。这种做法不仅违反了国际人权框架,还会造成健康状况和社会结果的恶化。指南呼吁逐步废除收容机构护理,转而采用社区服务,让儿童在家庭和社区中成长,确保其教育、社会关系和全面发展的连续性。
未来,儿保心理专科的发展方向应包括:
-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 提高社会认知度和重视程度
-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 推动社区服务模式发展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需要家庭、学校、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儿保心理专科作为专业诊疗机构,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期待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能够为儿童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