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久林:用创新精神托起“鸟巢”的中国工程师
李久林:用创新精神托起“鸟巢”的中国工程师
2024年1月,北京城建集团总工程师李久林站在“国家卓越工程师”的领奖台上,这是我国工程技术领域的最高荣誉。这位从清华大学走出的工程师,用30年的职业生涯,书写了一段关于创新与突破的传奇故事。
2003年,35岁的李久林接下了人生中最具挑战性的任务——担任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的总工程师。这个外形酷似“鸟巢”的设计方案,是中国第一座非线性建筑,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用钢量最多、技术含量最高的超大型钢结构体育设施工程。
然而,工程伊始就遇到了巨大的难题。设计方案要求使用一种特殊的钢材——Q460E高强度钢,这种钢材需要有超强的承压能力和塑形性能。但当时,这种建筑钢材很难进口,国内更是无处可寻。
面对“中国人建不出‘鸟巢’”的质疑,李久林选择了自主创新。“我们决定背水一战,自己造!”他带领团队一头扎进钢厂,开始了艰难的技术攻关。
经过数千次实验,取得上万个数据,李久林团队终于攻克了Q460E高强度钢的焊接技术难题。这一突破不仅解决了“鸟巢”建设的关键问题,更推动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如今,中国已成为这种高强度钢材的生产大国和应用大国,年使用量已达120万吨。
然而,钢材只是第一步。如何将这些钢材变成现实中的“鸟巢”,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鸟巢”的设计新颖复杂,仅有的150余张钢结构设计图远远不够。李久林团队找到了一个创新的解决方案——三维设计。
他们与清华大学合作,将钢结构图“搬”到了电脑里,开创了我国建筑业BIM(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的应用先河。通过三维设计,复杂的结构一目了然,工程师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和操作。
经过1800多个日夜的奋战,2万多张深化设计图纸的绘制,“鸟巢”终于矗立在北京的中轴线上。国际同行给出了极高的评价:“这么复杂的工程,你们都能建成,再没有什么工程能难倒你们。”
“鸟巢”的成功,只是李久林工程师生涯的一个缩影。在随后的“冰丝带”项目中,他又带领团队攻克了高钒密闭索的国产化难题,创新应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建成了世界首个全智慧冬奥场馆。
从业30年,李久林主持了数十项重大工程,首创的工程技术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百余项重点工程。在他看来,成为一名卓越工程师,需要长期专注于某一领域的工作和研究,坚持追求极致,并拥有解决重大复杂科技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如今,作为“双奥”总工的李久林,依然在为国家的建设事业奋斗着。他常说:“技术发展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期待将来有更好的项目交给我们去完成。”这位“大国重器中的清华人”,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中国建筑事业树立了一座座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