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艺术创作的版权迷局:从Jason Allen案看技术与法律的博弈
AI艺术创作的版权迷局:从Jason Allen案看技术与法律的博弈
2023年3月,美国版权局发布了一项重要政策声明:如果包含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作品也包含足以支持版权保护的人类著作,版权局将给予注册。然而,这一政策却引发了合成媒体艺术家Jason Allen的不满。他使用AI艺术生成工具Midjourney创作的作品《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在比赛中获奖,却因“几乎完全由AI生成”而被拒绝版权注册。这一案例不仅关乎个人权益,更折射出AI时代艺术创作和版权法面临的挑战。
中美司法实践:不同的认定标准
面对AI生成的艺术作品,中美两国的司法实践展现了不同的态度。
在美国,版权局对AI生成作品的版权持谨慎态度。以Jason Allen的案例为例,尽管他主张自己通过使用Midjourney的文本提示,投入大量时间来创造出特定图像,版权局仍认为AI生成的内容超过最低限度,拒绝了版权申请。这一决定反映了美国版权局对AI生成作品可版权性的严格标准,即只有当人类投入达到“主导地位”时,作品才具有可版权性。
相比之下,中国司法实践则展现出更为开放的态度。在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的“春风图案”中,法院首次认可了AI生成图像的可版权性。法院认为,用户通过输入个性化指令和参数调整体现了独创性表达,即使AI在生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不应否定用户的著作权。这一判决释放出中国法院认定AI生成作品属于著作权保护客体的积极信号。
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
AI艺术创作的兴起,对传统版权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方面,AI生成的内容与人类作品高度相似,引发侵权争议。例如,在《纽约时报》诉OpenAI公司案中,《纽约时报》指称ChatGPT生成了与其享有版权的文章相同的内容,构成侵权。然而,根据“思想表达两分法”,如果AI生成的内容仅在思想层面相似,而不涉及具体的表达形式,就不构成著作权侵权。
另一方面,训练AI时使用作品引发的版权问题更为复杂。在安德森诉Stability AI公司案中,原告认为被告在训练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过程中,将原告的作品作为“压缩副本”存储,构成直接侵权。然而,有观点认为,这种训练过程中的“临时复制”不应被视为侵犯复制权,因为“临时复制”在我国并非复制权所控制的行为。
未来展望:寻找平衡点
面对AI艺术创作带来的版权困境,未来可能的解决方案包括:
完善立法:通过立法明确AI生成作品的版权归属,以及AI训练过程中使用作品的合法性边界。
技术解决方案:开发更先进的算法,确保AI生成内容的原创性,避免与现有作品产生实质性相似。
国际合作:鉴于AI技术的跨国特性,需要在国际层面达成共识,统一AI生成作品的版权认定标准。
版权登记制度改革:探索更适合AI生成作品的版权登记制度,比如建立专门的AI作品版权登记系统。
AI艺术创作的版权争议,本质上是技术创新与传统法律框架之间的张力。正如Jason Allen所言,AI只是工具,关键在于人类如何使用它。未来,如何在鼓励技术创新与保护创作者权益之间找到平衡,将是社会各界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