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身毒”到“印度”:一个名字里的文明交流史

创作时间:
2025-01-22 21:22:21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身毒”到“印度”:一个名字里的文明交流史

2023年4月,印度人口达到14.28亿,正式超越中国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个消息不仅标志着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也引发了人们对这个神秘国度的更多关注。印度,这个拥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它的名字经历了多次变迁。从最初的“身毒”到后来的“天竺”、“贤豆”,再到如今我们熟知的“印度”,每一个名字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01

名称演变:从“身毒”到“印度”

最早将印度称为“身毒”的是《史记》。在《史记·大宛列传》中,张骞在出使西域时,听闻“身毒国”位于大夏东南数千里处。这里的“身毒”就是印度的古译名之一。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世纪,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印度的认知。

到了汉代,印度又被称为“天竺”。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东汉班固的《汉书·西域传》中。关于“天竺”一名的来源,有学者认为它可能源自梵语“Sindhu”(印度河)的音译,也有人认为它与古印度的婆罗门教有关。无论如何,“天竺”这一称呼在中国历史上使用了近一千年,直到唐代才逐渐被“印度”取代。

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经后,在其著作《大唐西域记》中开始称其为“印度”。玄奘在书中解释说:“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曰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从此,“印度”这一称呼逐渐取代了“天竺”,并一直沿用至今。

02

文化内涵:名称背后的文明交流

印度名称的演变,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称谓变化,更反映了中国与印度之间长期的文化交流和接触。

“身毒”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汉代,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印度的认知还比较模糊。到了“天竺”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中印文化交流的加深,中国人对印度的认识也更加全面和深入。而“印度”这一名称的使用,则体现了唐代以后中国人对印度认知的进一步精确化。

这些名称的变迁,也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对印度认知的变化。从最初的模糊印象,到后来的深入了解,再到最终的准确认知,这一过程见证了中印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

03

现实意义:印度人的认同与态度

对于这些名称变迁,印度人持怎样的态度呢?根据Quora上印度网友的观点,印度人对这些名称变迁持开放态度,但更倾向于使用“印度”这一现代称呼。这种变迁反映了印度作为一个文明古国的历史延续性。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人对“印度”这一名称的认同,也体现了他们对国家身份的认同。正如一位印度网友所说:“印度和中国都曾是伟大的文明。在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统治下的印度曾处于黄金时代,中国在不同的朝代下也有过自己的黄金时代。就像所有伟大的文明都会衰落一样,印度和中国也从19世纪左右开始迅速衰落。”

这种对历史的自豪感和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或许正是印度人对“印度”这一名称认同感的来源。

04

结语:名称变迁背后的文化密码

从“身毒”到“印度”,印度名称的变迁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称谓变化,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印文化交流史。这些名称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见证了两个文明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

今天,当我们称呼这个国家为“印度”时,我们不仅仅是在称呼一个地理概念,更是在致敬一个拥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伟大国度。而印度人对“印度”这一名称的认同,也体现了他们对国家身份的认同和对历史的自豪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