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探秘张掖非遗,感受独特年味
春节探秘张掖非遗,感受独特年味
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首个“人类非遗版”春节,张掖市以其丰富的非遗资源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为游客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盛宴。
张掖非遗:32项春节非遗项目展现独特魅力
张掖市拥有5项国家级非遗项目、33项省级非遗项目和151项市级非遗项目。其中,与春节相关的非遗项目多达32项,包括河西宝卷、张掖秦腔、甘州社火、元宵惊牛、高台铁芯子、山丹桌凳摞垒舞狮、姚寨子耍龙、裕固族春节待客礼仪等。
民间艺术:社火、灯阵、木偶戏展现民俗风采
甘州社火:百人阵容演绎传统民俗
甘州社火是张掖最具代表性的春节民俗活动之一,由108人组成,表演形式多样,包括舞狮、耍龙、跑驴、斗牛、太平车、大头和尚戏柳翠、高跷等。表演时要求动作步伐利落,道具使用正确,唱艺精练,腔调逼真,队伍整齐一致。
甘州黄河灯阵:九曲黄河映照千年文化
甘州黄河灯阵是流传千百年的历史文化遗产,灯阵布局类似八卦阵,悬挂365盏精心制作的灯笼。群众参与面广,近年来参与人数逐年增加。灯阵真实的记载和反映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人情风俗、情感追求和价值取向。
邵家班子木偶戏:家传世袭的民间艺术
邵家班子木偶戏属杖头木偶,也称“托偶”或“托戏”,俗称“三根棒”。戏班多在岁时节庆进行演出,演出场地灵活,是一项深深融入当地群众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戏剧表演艺术。
民族文化:裕固族非遗展现独特风情
裕固族服饰:穿在身上的非遗
裕固族服饰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其特征突出体现在女性服饰中。未婚少女前额戴“格尧则依捏”,已婚妇女头戴尖顶红缨毡帽和三条长形头面,男性则头戴金边白毡帽,身穿大领偏襟长袍。
裕固族饮食习俗:草原文化的独特味道
裕固族饮食以奶和茶为主,一日三茶一饭或两茶一饭。特色美食包括手抓肉、全羊、牛(羊)背子、肉肠、脂裹肝和风干羊肉干等。主食以面食为主,如面片、煎饼、烧壳子、烤饼、馍馍、烧巴股、炒面、糌粑等。
裕固族春节待客礼仪:热情好客的民族传统
裕固族生性豪爽豁达、热情好客,在交友待客方面非常注意礼节。春节过年时,客人来了,主人要出门燃放鞭炮,以示欢迎,客人要向长辈献上哈达。客人进屋后要向长辈拜年问好。长辈要说一些祝福词。入座时,主客居首位,然后按辈分、年龄依次就座。首先要上奶茶,奶茶即在碗里放酥油、炒面、曲拉、奶酪皮;茶后必须用手抓羊肉、青稞酒招待,并将羊背子献给最重要的客人,以示尊敬。但羊小腿不能上给客人。裕固族春节待客礼仪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热情豪放、善待来客、尊重长辈的文化内涵一脉相承。
娱乐活动:耍龙、舞狮、太平车增添节日氛围
山丹耍龙:65米青龙舞动新春
山丹县耍龙是春节期间的重要非遗活动,东乐镇城西村的舞龙尤为著名,整条龙身长达65米的“青龙”,舞动时宛如一条真正的青龙在空中翻飞。耍龙在每年的腊月三十开始,二月二结束,历时一月有余,正月十五最盛。
山丹桌凳摞垒舞狮:惊险刺激的高空表演
山丹桌凳摞垒舞狮是省级非遗项目,舞狮者在8-10米的高台上表演挺立、翻滚、扑卧、站桩等高难度动作,较之平地舞狮更惊险、更刺激、更富观赏性。
太平车舞:独特的民间音乐舞蹈艺术
太平车舞是集民间音乐、舞蹈、戏曲为一体的一种独特民间艺术形式,主要道具叫“太平车子”。表演内容为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段,唱词、道具文雅、清秀,音乐曲调优美动听,节奏明快,与舞蹈、唱词和谐统一。
春节期间非遗活动安排
春节期间,张掖市将举办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活动,包括社火表演、非遗展示、光影秀等。各地将开展各类非遗文化活动,让游客充分感受张掖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张掖非遗文化展现了多元民族文化的交融,春节期间的非遗活动不仅丰富了节日氛围,也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这个首个“人类非遗版”春节,张掖以其独特的非遗文化魅力,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共同感受这份浓厚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