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AI:打造初中生信息技术素养培养新模式
微课+AI:打造初中生信息技术素养培养新模式
2024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明确要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普适化教学资源,建设泛在化教学环境。这一政策的出台,为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指明了方向,也开启了AI辅助教学的新篇章。
政策引领下的课程改革
2022年,教育部印发新版《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将“人工智能与智能社会”设置为单独模块,明确了人工智能教育的相关要求。新课标强调,初中阶段的人工智能教育要注重原理认识的深化,重点体验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过程。
微课+AI的教学实践
在北京二中,智慧校园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学校建立了语文、数学、物理等多个学科的智慧教学环境,学生可以通过人工智能进行古诗文创作、数学概念理解、物理实验模拟等。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优化了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也推动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清华大学则利用独立研发的千亿参数大模型GLM4,开展八门课程试点工作。通过微调形成不同课程的垂直领域模型,开发专属的人工智能助教,实现了范例生成、自动出题、答疑解惑、运算推理、评价引导等功能。
教学效果与学生素养提升
AI辅助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个性化辅导。例如,北京二中通过数据分析,对学生进行精准化指导。如果学生在某一类题型上反复出错,系统会自动提供数据,并给出相应的知识点和训练问题。这种精准化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盲目刷题的现象。
此外,AI辅助教学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接触人工智能,学生不仅能学会使用这一工具,更能将其应用于复杂问题的解决,为未来走向社会奠定重要技能基础。
未来展望:机遇与挑战并存
尽管AI辅助教学展现出巨大潜力,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如何确保教学数据的安全性,如何平衡AI辅助与教师主导的关系,如何在资源分配上实现公平等。此外,AI技术本身也在不断发展,教育工作者需要持续学习,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一工具。
总体而言,微课+AI的教学模式为初中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帮助他们在信息化时代中更快适应和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持续更新,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教学模式将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