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高血压日特辑:科学用药,精准降压
世界高血压日特辑:科学用药,精准降压
2024年8月,新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正式发布,这是我国高血压领域的重要里程碑。新版指南不仅更新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建议,还首次将中医药治疗纳入高血压治疗方法,体现了我国高血压防控的最新进展。
高血压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据统计,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超过3.3亿,平均每三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人患病。更令人担忧的是,每年约有200万人因高血压相关疾病而死亡,而高血压的知晓率仅为42.6%。因此,科学的药物管理对于控制血压、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至关重要。
新型降压药物带来新希望
2024年3月,美国FDA批准了一种全新的降压药物——阿普昔腾坦(aprocitentan)。这是近40年来首个具有全新作用机制的降压药,通过抑制内皮素(ET)-1与ETA和ETB两种亚型受体的结合来降低血压,为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
新版指南还推荐了多种新型降压治疗方法,包括替代盐、ARNI(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MRA(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内皮素双受体拮抗剂、中医药、肾动脉去神经术(RDN)、SGLT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等。这些新方法为高血压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联合用药:降压治疗的重要策略
目前,高血压的治疗仍以药物治疗为主。常用的降压药物主要包括五大类: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卡托普利)
-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如厄贝沙坦)
- 利尿剂(如氢氯噻嗪)
-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
- 钙通道阻滞剂(CCB,如氨氯地平)
研究表明,单独使用一种药物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降压效果。因此,指南推荐采用联合用药方案。常见的联合方式包括:
- ACEI或ARB与噻嗪类利尿剂合用
- 二氢吡啶类CCB与ACEI或ARB合用
- 二氢吡啶类CCB与噻嗪类利尿剂或β受体阻滞剂合用
联合用药不仅能增强降压效果,还能抵消或减轻不良反应。值得注意的是,选择降压药物时应优先考虑长效制剂,以确保24小时血压控制。
错峰服药:科学安排服药时间
研究发现,亚洲人群的血压呈现典型的“双峰一谷”杓型分布,即早晨和下午出现两个血压高峰,夜间降至最低。因此,推荐采用“错峰服药”的方式:
- 晨起空腹服用第一种降压药物
- 下午2~4点在血压高点出现前服用第二种作用机制不同的降压药物
这种服药方式能更好地控制全天血压。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反杓型”或“非杓型”血压模式,需要通过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来确定最佳服药时间。
患者教育:提高治疗依从性
高血压的药物管理不仅需要医生的专业指导,更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以下几点建议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 定期监测血压,记录血压变化情况
- 严格遵医嘱服药,不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
-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避免与可能影响降压效果的药物同时使用
-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包括低盐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
- 定期复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高血压虽然是一种慢性疾病,但通过科学的药物管理和生活方式调整,完全可以有效控制。新版指南的发布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更先进的治疗方案,相信在医患共同努力下,我国高血压的防控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