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欺诈频发,如何守护餐桌安全?
食品欺诈频发,如何守护餐桌安全?
食品欺诈频发,餐桌安全引担忧
2024年12月,河南省驻马店市市场监管局查处了一起食品生产许可违法案件。泌阳县某铭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在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情况下,擅自生产油炸蚂蚱,并通过抖音平台销售,最终被处以2685元罚款。这只是我国食品欺诈案件中的冰山一角。
近年来,食品欺诈事件屡见不鲜,从无证生产到销售过期食品,从标签虚假到餐具消毒不合格,食品欺诈的形式多样且危害严重。这些违法行为不仅威胁消费者健康,也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任。
如何防范食品欺诈?消费者需提高警惕
面对食品欺诈,消费者应该如何保护自己?以下几点建议值得参考:
选择正规渠道采购:购买食品时,应选择持有有效《食品经营许可证》的超市、商场以及具有合法经营资质的集贸市场。避免在无证照的小商贩处购买。
仔细查看标签标识:选购预包装食品时,要重点检查食品的名称、产地、厂名、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许可证号等信息是否齐全。外包装是否整洁,有无破损,是否在保质期限内。选购散装食品时,应注意盛放容器是否标注了必要的信息。
养成良好烹饪习惯:烹饪前要洗净双手,保持厨具、餐饮具清洁,做到生熟分开。选择新鲜、卫生的原材料,确保食物烧熟煮透。冷冻食品要彻底解冻后再烹饪。凉菜要现做现吃。
网络订餐需谨慎:网络订餐时,要先查看商家证照信息、菜品原材料、店铺评价等信息。尽量选择距离近的餐饮单位,以缩短食物运送时间。收到餐食后,要检查包装是否完整,食品是否被污染,并及时食用。
外出就餐要留心:应选择证照齐全、环境整洁的正规餐饮服务单位就餐。不食用“野味”食材,不吃不常见及易致敏食物,不吃过期变质食品。聚餐提倡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
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严惩食品欺诈行为
为打击食品欺诈,我国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2024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食品药品惩罚性赔偿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了惩罚性赔偿的具体适用情形。
根据该解释,购买者因个人或家庭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可以请求生产者或经营者支付价款十倍的惩罚性赔偿金。对于明知食品不符合安全标准仍销售的行为,购买者可以请求返还价款,并要求经营者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
此外,食品的标签、说明书如果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购买者同样可以请求生产者或经营者支付惩罚性赔偿金。这些规定为消费者维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
借鉴国际经验,构建更安全的食品环境
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一些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建立了严密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从生产到销售全程监控,抽检覆盖率高,处罚力度大。
例如,德国每年抽查食品生产企业和销售点超过10万次,95%以上的食品生产企业和销售点都接受过检查。美国FDA每年检查食品企业超过5万次,高风险企业更是重点监控对象。日本的食品检测标准定期更新,与国际最新科研成果同步,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这些国家对食品欺诈的处罚也相当严厉。个人违规可能面临数万欧元的罚款和数年监禁,企业则可能被处以数百万元的罚款,甚至被吊销营业执照。这种严格的监管和处罚机制,有效震慑了食品欺诈行为,保障了公众的食品安全。
共同守护餐桌安全
食品欺诈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企业要严格自律,诚信经营;消费者则要提高防范意识,依法维权。
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重建餐桌上的信任,让“货真价实”不再是奢望,而是日常生活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