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教科院创新师德师风建设:三化路径引领教育新实践
重庆市教科院创新师德师风建设:三化路径引领教育新实践
重庆市教科院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创新实践,为全国教育系统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通过“课程融通化、教学浸润化、实践融合化”的“三化”路径和“共情、共学、共行、共益”的“四共”模式,该院成功破解了职业院校师德师风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内容散、过程虚、效果弱”等问题。
创新“三化”路径,构建系统化师德培育体系
重庆市教科院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育德课程体系。该体系以“能量之学+智慧之学”为核心,通过“忠孝之道”App平台和《美德传承日志》教材,实现了课程内容的系统化和学习方式的泛在化。
课程融通化:解决“内容散”的问题
课程体系分为两个阶段:能量之学和智慧之学。其中,“能量之学”旨在帮助学生调整身心状态,“智慧之学”则通过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实现立德铸魂的目标。配套开发的“忠孝之道”App平台,集成了10000多个精选短视频,将主流媒体的经典栏目和传统动画进行教育化处理,满足了师生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
教学浸润化:解决“过程虚”的问题
该院创新性地提出了“六个一”学习活动流程:读一篇经典、写一篇心得、讲一个故事、观一部影片、思一项行动、行一次实践。通过导师团队的全程指导,确保美德培育从书面走向生活,真正实现入脑入心入行。
实践融合化:解决“效果弱”的问题
在实践环节,该院建立了“德币”评价系统,通过正向积分和实践加分的方式,评选“美德导师”和“美德学生”。同时,通过优化人际关系,构建了“知—信—行”相互支撑的培育体系,有效提升了师德师风建设的实际效果。
“四共”模式助力师德建设
“共情、共学、共行、共益”的“四共”模式,是重庆市教科院师德师风建设的另一大亮点。通过情感共鸣、共同学习、协同行动和互利共赢,实现了教师群体在师德建设中的全员参与和持续发展。
成果显著,示范效应凸显
自2021年试点实施以来,该项目已取得显著成效:
- 在重庆市轻工业学校、永川职业教育中心等50多所职业院校落地
- 直接惠及师生30万余人
- 在四川、贵州等20多个省份推广
- 网络课程被教育部采用,专题讲座在光明网直播观看量超10万人次
- 受到《重庆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
重庆市教科院的这一创新实践,不仅有效提升了职业院校的师德师风水平,更为全国教育系统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通过文化引领、平台支撑和课程驱动,该院成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育实践,为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开辟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