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春节对联:从驱邪桃符到文化符号

创作时间:
2025-01-22 19:43:5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春节对联:从驱邪桃符到文化符号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贴上红彤彤的春联,这不仅是为了增添节日气氛,更是一种传承千年的文化习俗。从最早的驱邪桃符,到如今富含美好寓意的对联,春联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平安、幸福的向往。

01

桃符的起源与传说

春联的前身是古代的桃符。据记载,桃符最早出现在轩辕黄帝时期,周代已有悬挂桃木板的习俗。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乱龙》中记载了一个古老的传说:东海度朔山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其枝间东北方为鬼门,万鬼由此出入。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把守,专门监视鬼的行为,一旦发现有为非作歹者,即捉来以芦索捆綁,餵猛虎食之。因为桃树是五木之精的仙木,味辛气恶,能压伏邪气,尤其能镇邪驱鬼”。故民间流傳有鬼邪怕桃木擊打之說。

这一传说奠定了桃符作为驱邪工具的地位。春秋时期,人们开始在桃木板上刻制神荼、郁垒的画像或名字,以替代实体的桃人。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甚至有人开始在桃木板上刻制人像。到了后来,人们发现制作桃人费时费力,于是简化为在桃木板上绘制神像或直接书写神名,这就是春联的最早雏形。

02

门神文化的演变

随着历史的演进,门神的形象也在不断变化。最初的门神是神荼和郁垒,但到了唐代,门神的主角变成了秦琼和尉迟敬德。据《三教搜神大全》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因“玄武门之变”而被鬼魂所扰,难以安眠。秦琼和尉迟敬德自告奋勇,每夜披甲持械守卫宫门。太宗见状,命人绘制二人的画像贴于门上,从此夜夜安寝。这个故事很快传到民间,百姓纷纷效仿,秦琼和尉迟敬德因此成为广为流传的门神形象。

宋代以后,门神文化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文武门神并存的局面。南宋画家李嵩绘制的《岁朝图》中,既有头戴金盔、身披铠甲的武门神,也有头戴乌纱、身着官服的文相门神。这种文武并重的门神文化,一直延续至今。

03

春联的演变历程

春联的出现,标志着桃符从单纯的驱邪工具,转变为表达美好祝愿的文化载体。最早的春联出现在五代后蜀孟昶时期的桃符题词。据《宋史·西蜀·世家》记载,后蜀广政二十七年(964年),蜀主孟昶在除夕之日,令学士辛寅逊在桃板上题词,因嫌题词对仗不工,乃亲笔书成一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被公认为我国最早以文字形式出现的对联。

到了北宋时期,春联已经普遍流行。文学家刘孝绰在门上题写“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开创了春联的先河。大文豪苏东坡在黄州访友人王文甫时,赠以“门大要客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喧”的对联,进一步推动了春联的发展。

明代是春联发展的重要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推广春联,据清代学者陈云澹《簪云楼杂话》记载,朱元璋下令全国上下,于除夕前:“公卿士庶之家门上,须加贴大红春联一副。”他还亲自为臣民题写春联,如赐大臣陶安“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为屠户题写“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这些举措使得春联真正普及到千家万户。

清代宫廷档案详细记录了春联的制作和悬挂制度。每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各宫殿悬挂春联和门神。在第二年二月初三,由营造司太监将其取下收库,来年再用。故宫里的春联以红色或白色为底色,样式可为对联或春条形式,内容多为吉祥语。

04

现代春联的创新与发展

进入现代社会,春联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也展现出新的活力。现代春联不仅限于家居使用,还扩展到单位、景点、媒体等多个领域。内容上,除了传统的祝福语,还融入了时代主题和社会进步的元素。

2023年底,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写春联、贴春联的习俗走出了国门,成为目前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民俗活动之一。越来越多的创作者紧扣时代主题、紧跟社会步伐,为我们带来了构思精巧、情感真挚、充满文学艺术魅力的春联作品。

在词法上,现代春联突出时代性。除了诗词骈赋文的运用,新词、科学名词、外来词等均可入联。2023年新春联“快递亲情,抖音拍出全家福;思归故里,微信翻开百姓年”,将一些已流行社会的日常新词入联,写出了时代的特点和社会新生活;“万卷龙章,邀春作序;百年骏业,让梦开花”,用拟人手法写出了人们对春天的向往和对梦想的追求。“兔舞巡宫中国范,龙腾破壁小康春”,其中的“中国范”,也读作“中国范儿”,就是一个很有中国味道、民族气派的新词。

在句法上,现代春联增加文学性。春联的句式结构多样、变化多端,广泛吸收了诗词骈赋文等各种文体的形式,突破了以诗联为主要形式的藩篱。如修辞对格的当句自对、鼎足对、流水对、嵌字对、借音对、谐音对等,丰富了春联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文学修辞的排比、拆字、顶针、设问、拟人,以及典故的运用,也拓宽了春联创作思维,提供了新的创新思路。

在声韵上,现代春联平仄的新旧声均可使用。即古汉语平水声韵(古声)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声韵(新声)均可使用,但二者不得混用,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的需要。

从驱邪桃符到文化符号,春联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平安、幸福的向往。它不仅是辞旧迎新的装饰,更是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符号。在新时代,春联依然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