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家忠与徐州劳模文化的传奇:从革新大王到大国工匠
掌家忠与徐州劳模文化的传奇:从革新大王到大国工匠
1949年,19岁的掌家忠进入徐州重型机械厂,成为一名普通的锻工。谁能想到,这个看似平凡的起点,竟然开启了一段传奇的劳模人生。
从普通工人到“革新大王”
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国家急需发展工农业生产。掌家忠只有一个朴素的念头:又好又快又省地完成工作任务。他边工作边学识字,很快就能画图纸、搞攻关。1957年,厂里要制造15吨的吊车,面对这个艰巨任务,掌家忠没有退缩,而是带领团队日夜攻关,最终成功研制出吊钩,这个成果甚至引得各地工程师前来“取经”。
上世纪50年代,掌家忠带领锻工小组年年月月超额完成任务,7年内完成25年的工作量,被称为“革新大王”。在随后的全国巡回锻造技术比武中,他又以全胜战绩获得“常胜将军”的美誉。1956年,掌家忠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并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
劳模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掌家忠的事迹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徐州工人。在他的影响下,徐州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劳模,其中就包括被誉为矿山“爱迪生”的殷春银。殷春银继承了掌家忠的创新精神,通过58项发明革新为企业创造巨大效益,于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在徐工集团,掌家忠的精神得到了更好的传承。51岁的孟献群和24岁的孟凡东,这对相差27岁的师徒,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新时代的劳模精神。孟献群从一名普通的调试工成长为“金牌工人”,带领团队完成454项产品改进创新,创造价值上千万元。而年轻的孟凡东则在第七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上一举夺冠,展现了新生代工人的风采。
徐州劳模文化的现实意义
如今的徐州,已经建立起完善的劳模工匠服务体系。徐州市总工会组建了由114名劳模先进、工匠人才组成的劳模工匠技术服务队,覆盖13大行业。他们通过技术帮扶、现场“把脉问诊”、技术培训等方式,助力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培养高技能人才。
在徐工集团,劳模精神更是融入了企业的血脉。从1957年第一台塔式起重机,到2013年“全球第一吊”4000吨级履带式起重机,一代代徐工人用匠心精神托起了“大国重器”。据统计,仅工程机械与智能制造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就通过技术攻关,每年为企业节省生产成本约100万元。
结语:劳动最光荣
94岁的掌家忠老人曾说:“劳动最光荣!”这句话不仅是他一生的写照,更成为了徐州劳模文化的精髓。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艰苦创业,到如今的智能制造,劳模精神始终激励着徐州工人不断前行。它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劳动者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