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经济学角度解析婚姻与生育:成本、收益与社会变迁

创作时间:
2025-01-22 20:54:5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经济学角度解析婚姻与生育:成本、收益与社会变迁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结婚其实是两个人或者是两个家庭形成合力的共同体,生一胎或者是多胎其实也是一种对未来幸福的“投资”。

婚姻的经济学分析

我们大家都发现,近些年来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里面,结婚率持续下降,离婚率持续升高,只谈恋爱不婚不育的也大有人在。

针对于这些现象,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的话,其实一切就都说得通了。

如果我们把婚姻看成是一个市场行为的话,那么实际上两个人结婚成立家庭,双方为啥要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是遵循了经济中学关于“成本和收益”的分析逻辑的。

那有人说婚姻不是市场,能不能结婚关键还是要看是否爱对方?跟有钱没钱没关系的。

这种想法确实存在,也有婚姻和爱情完全挂钩的,一起奔赴爱情未来的坟墓的。但可能在选择的动机背后或多或少有经济学的思维在参与,在帮助做选择,做决策。

我们回到刚才说的话题上面,关于婚姻是与成本和收益有关的。

我们先说一下关于婚姻的成本。

这个成本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交易成本,二是机会成本。

交易成本,这个很容易理解,比如说你去相亲认识的,一起吃个饭,看个电影,最后慢慢相互了解,再到最后准备结婚。还要筹备婚礼,可能还要买个房子啥的,还有要准备彩礼等等这些,这都算在交易成本里面。

这个成本别看说的简单,其实成本非常高,就以上说的这些条,有经验的应该都懂,认识的人当中好几个都是到要准备结婚了,在筹办婚礼的过程中闹掰了。

第二个是机会成本,因为你要结婚的话那肯定得需要有对象吧,不管你是相亲还是家里或者是同学给介绍的,再或者是路上碰到的一见钟情的等等,反正接触或者是试着了解的过程当中,直到最后决定和谁交往下去的时候,肯定是选择了其中一个,那么也就意味着放弃了一个或者是几个。

其实这个就是机会成本。

比如说同时认识了小张和小李,一个漂亮大方,一个温柔贤惠,选择了小张就得放弃小李。放弃小李就是机会成本。

因为其实最终不知道未来到底这个决定是不是对的?

和谁结婚会比较幸福?其实没人知道,因为那是未来的事。

做这个决定只是取决于当下的决定。

所以好多人说关于结婚就是突然下了一个决定,不管是不是后悔,好多人只谈恋爱不结婚主要是这个决定一直下不了。

那么说了婚姻里面的成本,那啥是收益?

收益这个主要是来自于婚姻的双方的互补性,比如说性格上面的互补啊、工作上面的互补啊、有共同的愿望、都喜欢多生几个孩子、有共同的爱好等等这些都算是收益。

那有人要问了,两个人结婚了意味着什么?

先来看一下爷爷辈的,他们结婚组成家庭的主要是原因是提高生产效率和组成家庭后根据自己不同的家庭职责分工进行匹配的。

所以一对夫妻组成了一个家庭的时候,就相当于他们组织成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新的生产合作方式。

那么在这种组合当中,丈夫的角色可能还有其他的功能,比如说是额外还会搞点水电维修,平时外出兼职做点泥瓦工等等,就是在生活中除了赚钱还能兼顾点其他的角色。妻子就可以承担比如说洗衣服、做饭、照顾老人小孩这类的。

就是从一个家庭的组成来看,这些相关的功能全部内化了,产生了一个互补的作用。这样从总体收益上面来讲,结合成一个家庭的收益是远大于一个人生活的收益的。

所以当时结婚肯定是一件非常划算的事情。

也有其他的经济学家从另外的角度来理解,认为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两个人组成的婚姻架构是最稳固的,也是成本最低的。

所以后来一夫一妻制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某种角度来看是最经济,最稳定的。

这个时候就会有人问了,那为什么现在离婚的人这么多,为啥婚姻变得脆弱了?

如果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来看,就像在上文说的到的,家庭里面的两个人分工一开始很和谐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很多的分工在社会上面可以通过购买来实现,比如说现在做饭,可以点外卖,有钱可以找个保姆照顾老人小孩,以前家里的水电的问题,老公可能还不如楼下的保安专业,教育孩子可以送去外面的辅导班等等。

这样的话,丈夫和妻子的好多以前的分工就被剥离出去了,因为可以直接买到相关的服务,这样就造成了对婚姻稳定的一个冲击,不停的把夫妻双方的义务外包出去了,夫妻双方就越来越独立了。

所以现在的表现形式很多时候就进化了,因为大家都独立了,觉得一个人也能过得很好。

于是就有人说婚姻需要经营?那到底经营个啥?

有人说那会不会需要共同的生活目标和愿景?

这句话就显得很高级。

但是往往看到的不是这样的。

就是很多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是直接的利益交换,有好多郎才女貌的结合,要么是双方都有颜值,要不是一方有财,一方有颜,这种婚姻有时候不能走得太远,原因可能是长期下来缺乏一种共同的认知层面的基础,有人把这个叫做共识性的权利。

因为没有人一直永远漂亮下去,所以现在好多做微整的机构,就是倡导女人你要永远美丽下去,漂亮下去,目标就是要延缓自己的颜值减值。

因为大家不愿意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拿金钱换取的美貌,就这样年老色衰下去,如果没有共识性的权利,那么金钱又可能会去追求更加年轻的颜值。

但是时间这玩意儿就是这么无情,必须给你留下杀猪刀,这种婚姻中如果没有其他的东西来平衡的话,就很容易陷入迷惘,从而最终离婚。

那么这个时候就有人会问,啥是共识性的权利?

其实就是精神追求和长远的目标追求,或者是一些理想啥的,但是如果确实没有怎么办?那就是重新建立一个,比如说生了小孩。

这样,这个小孩子就成了你们之间的共识性的权利,这样就更加稳固一些,因为孩子确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所以我们现在的婚姻有时候能够维持得持久或者是经营得好,大部分情况下与这个共识性权利有关系,还有一些是情感方面的,反正就是这些林林总总加起来,两人之间共同拥有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紧密的话,这样就不容易分开,财产也不容易分割,因为退出的成本比较高。

这就是社会上面好多婚外情的人,外面的小三儿老是要他离婚,但是他总是犹豫不决,当然这事不分男女。主要就是从原本的婚姻里面退出的成本太高了。

当然如果退的只是钱财,其实这个很简单,关键可能还有孩子和其他方面的感情的因素,比如说与家里的父母感情很深厚,害怕孩子受伤等等因素,都会让退出成本太高。

见过很多这样的,其实与他爸妈关系非常好,把他当亲生女儿看,把他当亲生儿子看。

所以如果从经济学上面来看,退出成本这个对于维持婚姻长短其实有关系的。前些时候一个朋友结婚多年,没有生孩子,两人老是吵吵闹闹的,与双方父母关系也很一般,然后实在过不了,直接就离婚了。

这样的离婚很简单,财产没啥分的,孩子没有,情感也没有。

如果从上面的角度来看,想要维持婚姻的长久,那就得是不停的增加退出成本。比如说共同创造财富、共同维系感情、对双方的老人都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两个人也有共的目标和愿景,有一个共同抚养的小孩等等。

反之,看我们身边离婚的,大多是与这几条相反的。

要么是没赚钱,另一个嫌弃,要么是一个能赚钱,赶不上另一个花钱的速度,要么是能赚钱,花在外面,要么是婆媳关系不好,要么是老丈人嫌弃,再加上也没有共同的目标和愿景,只愿意共甘不愿意共苦等等,这样基本上就过不下去了。

这个时候也会有人问,那婚姻还需要爱情吗?爱情到底是个啥?

爱情这个东西很玄妙,说不清楚,但是更愿意从人的本能的这一面来看,也就是说异性之间有相互吸引的能力,这是一种动物的本能,但是这种吸引力也很奇怪,在不同的人身上发生的效果不一样。

就比如说对帅哥和美女的眼光就是不一样,有人觉得帅,有人觉得丑死了。

一开始相互有吸引力,再到后来了解多了就越来越喜欢了,基本上就被锁定了,锁死了。

但是有人会问这样能长久吗?其实是也是没法长久的,因为这种被锁定的状态是带有本能的色彩。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这种本能的色彩会慢慢的减弱。

但是可能依然很稳固,但这相稳固里面就加入了包容、信任、理解、支持等等情感因素。

有人这个时候就会说,那不就是最后变成了亲情了吗?

对,最后就是亲情,就是一家人,就是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最后,以上就是从经济学这个角度来看待婚姻的,一个交易成本、一个机会成本、一个家庭分工、一个退出成本,婚姻中的爱情最后会变成亲情,这样才更加稳固和长久。

有人说越是经济发达的城市结婚率越低,比如说上海。

其实如果从以上的角度来看,这就是科学的,而且这个趋势也确实会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会形成这种不可逆的情况。

看,这种情况不正在朝我们蔓延开来吗?

现在的状况是结婚率不高,生育率持续下降,2023年的新生儿出生创历史新低。

所以最近聊的几个话题就有关于要不要生孩子或者是多生孩子的话题。

还是从经济学来分析这个问题。

众所周知,现在的出生率非常的低,比有些发达国家还低。专家总是在倡导要多生孩子,甚至还说要惩罚不生孩子的年轻人,其实这些都没有站在真正生孩子的年轻人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

如果条件允许,想大部分的家庭都愿意多生几个孩子,这个理由就不展开说了。

但是现在大部分人都是有顾虑的,其实主要是和收入有关,或者说是与整个经济有关。

这个时候就有人要问了,为啥经济总体发展了,社会进步了,生活水平上去了,但是生育率下降了。

答案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生一个孩子或者是多生孩子的决策也是与成本和收益挂钩的。

这个观念并不是说的,是199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加里-贝克提出来。

他认为孩子是一种耐用的消费品。

孩子的出生能给父母带来非常大的效用,是爱情的结晶,是可爱动人,是可以让父母享受天伦之乐的,孩子长大以后可以孝敬父母等等,虽然养育孩子的过程是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的,但是绝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生孩子。

这个里面会有一个区分,就是在经济不发达或者是经济落后的年代,生育率通常是高的。这是为啥?

因为那个时候生孩子,对于母亲来讲,机会成本非常低,但现在对女性来讲生孩子的机会成本就非常的高。

本来那个年代劳动生产率就不高,所以生孩子多,也不影响什么,养育成本也不高,但是效用很高。但是现在女性的经济独立,生孩子就意味着要放弃好多机会,而且现在孩子的养育成本高,这样一比较,收益就显得相对较低。

现在好多公司在招聘的时候经常要求已婚已育,未婚未育的还好,但是已婚未育的就会成为被歧视的对象。因为公司担心生小孩影响了公司的效率。

这样一来,对于现代女性来讲,可能会影响职业发展,所以现代女性的生育年龄也越来越晚,因为不想因为生育而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和经济收益。

所以看现在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越是经济机会成本越高的地区,女性生孩子的愿意的就越低,这就导致了会抑制家庭的生育意愿,最终生育率就会下降。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父母的受教育的水平越来,就越注意小孩未来的教育,从而在小孩的投资上面就越来越大,因为会过多的关注小孩未来的发展和成长,并不是像以前那样关注小孩的数量,以数量来取胜。

所以话说回来,一个家庭的生育决策主要是由其收入和受教育水平以及其他个人因素来决定的。同时也是基于生育子女和抚养子女的成本与收益的来权衡做出的理性的选择。

有人说好像是越穷生得越多,越富越生得少,听起来好像是这么个理儿。

现在几乎全球绝大部分国家的生育率都是下降的,这个是普遍现象,隔壁的日本和韩国那简直是惨不忍睹。

韩国和日本其实都在想办法提高生育率,出了很多的政策,但是老百姓就是不想生孩子。

看日本,日本是发达国家,基础的生活水平也相当高,日本也有养老金制度的,和比较像。就是每个人要缴纳养老金,最后到了退休来领取,但是子女对父母是没有赡养义务的,他们只要缴纳养老金就行了。

在这种条件下,日本人也不是傻子,把孩子养大,孩子长大之后向国家缴纳养老金,但是不用来赡养我,那就不跟你玩了,哪怕是你补贴钱生孩子,也不太愿意生。

但是日本的穷人愿意生,因为拿了政府补贴之后,养育孩子的成本基本接近于零,这个时候他们是有动力去生的。

所以现在放开了二胎、三胎政策,生育率依然不高,其实主要是想生的没有钱,有钱的不想生。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生孩子必须是要有钱的,要不然就不想生,因为多生了可能养不起。

因为养育孩子的成本在提高,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比如说在上海夫妻两个人,人均收入都是3万元,这个很高了。但是要生孩子,妻子就可能得放弃这个3万元的收入,至少得有半年的时间不能工作,那么半年下来其实机会成本就达到了18万元,这个是显而易见的。

因为你每个月给孩子花费的时间越多,就越会减少工作时间,从而影响收入,这样就会导致一直处在养育孩子之后亏损状态之中。

这是简单的一本经济账。

那么以前为啥不是这样的?主要是因为生孩子的成本低,外面也没啥工作机会,大家都是一样的穷,穷得也很稳定,丈夫出去干点灵活,老婆就在家带孩子,因为确实外面没啥挣钱的机会。

于是哪怕是多生一个孩子也是一个老婆带,老大的衣服老二穿,多添双筷子的事。然后养育成本也比较低,孩子多了还能带来很多的快乐,以后还可以养儿防老,所以种种情况来看那个时候是划算的。

有人说用划算这个词不好,生孩子不是做买卖。

但是从本质上面来讲,生孩子确实是功利的一面,这个也不能否认。

这个时候也有人会说现在的生育低主要是养育成本太高了,因为收入有限,房价又高,剩下的钱都投入到一个孩子身上了,根本不敢生第二个孩子。

觉得生育率低都是高房价的错,虽然这么说也没啥毛病,但究其原因还是收入低,培养成本高,牵涉父母的精力太多。

所以现在一个孩子通常都是双方的父母共同来带,平时接上学,接放学,周末送辅导班,陪兴趣班,从出生到小学到初中,如果父母白天出去挣钱的话,这个工作就是爷爷奶奶的,外公外婆的,这个时间基本要10到15年时间,还得要他们身体好才行。

晚上下班了父母弄不好还有一方要辅导孩子作业,那也是件动不动就感觉血压分分钟要冲破脑袋的活儿。

如果未来要到65岁退休,那咋带孙子、孙女、外甥。

综上所述,结婚和生育其实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以前很简单,现在很复杂,一方面关乎着社会的未来和国家的未来,另一方面确实现在年轻人也很无奈。

聊到最后,如果还有兴趣的话,可以在评论区讨论一下。

一是现在的生育率还会继续下降吗?

二是政府和社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和措施来提高整个社会年轻人的生育欲望和生育率?比如送套房子,或者是买房免还利息等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