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是犯罪?印度一新立法将分手定为犯罪:最高可判10年
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是犯罪?印度一新立法将分手定为犯罪:最高可判10年
印度政府近期出台了一部新的刑法典,其中一条关于虚假婚姻承诺的规定引发广泛关注。该法律规定,通过虚假婚姻承诺欺骗女性发生关系的行为将被定为犯罪,最高可判处10年监禁。这一规定在印度社会引发了热烈讨论,有人认为这是保护女性权益的重要举措,也有人担心其可能带来的实施难题。
据美国媒体报道,印度政府出台了一部新的刑法典,男性通过以结婚承诺,欺骗女性发生关系,可能面临长达 10 年的监禁,因为印度法律正在努力应对一种广泛但经常被忽视的性虐待形式。
但新法律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即它将如何实施,它是否能有效地保护女性免受性剥削,以及它是否有可能将分手定为犯罪。
印度总理莫迪领导的政府于7月初出台了一部新的刑法典,取代了已有164年历史的印度殖民时期的刑法典。
新法规第69条规定,通过承诺与(她)结婚而没有任何意图去这样做的,或通过“欺骗手段”,例如虚假承诺职业发展或以假身份结婚等行为的,将被定为犯罪行为。该罪行可判处最高10年有期徒刑和罚款。
虽然法律是新的,但这个概念却不是,许多女性以前曾将此类案件提交法院,指责男性通过悬而未决的婚姻承诺来引诱她们发生关系。
印度社会对两性关系的态度普遍保守,非常强调女性的童贞,而且往往借此要求昂贵的嫁妆。因此,对许多人来说,婚前和婚外两性行为仍然是禁忌;任何不当行为的暗示都可能使女性更难获得婚姻。
印度以一妇女权利非政府组织主任奥黛丽·德梅洛支持这项新法律,她认为,“承诺结婚”的强奸案件被低估了,需要通过立法来解决,“拥有这样的法律可以让女性了解发生在她们身上的事情。”
过往案例:相互冲突的法律判决
根据旧的刑法,法院此前曾裁定,以虚假借口发生关系不是双方同意的,因此会导致强奸罪的定罪。但法官对“婚姻承诺”案件做出了相互矛盾的裁决,这是新法律试图解决的问题。
2019年,印度最高法院审理了一起案件,原告在与被告发生长期恋爱和发生关系后指控强奸,被告后来因种姓差异而对结婚表示保留。
印度的种姓制度在1950年被正式废除,但长达2000年之久的社会等级制度仍然存在于生活的许多方面。种姓制度是在出生时对印度教徒进行分类,定义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他们可以从事什么工作以及他们可以嫁给谁。
2019年案件中的男子被判无罪,法院裁定,违背承诺与虚假婚姻承诺不同:该男子从一开始就无意履行承诺。法院裁定,由于这名女子在知道他们结婚存在障碍的情况下继续保持这种关系,因此不算强奸。
然而,在同一年,印度最高法院对一起类似案件做出了不同的裁决。根据法庭文件,它维持了中部恰蒂斯加尔邦一名医生的强奸定罪,因为他在承诺与一名女子结婚后与一名女子发生关系,但随后违背承诺并娶了其他人。他被判处10年监禁和50000卢比的罚款。
这些不同的裁决表明,连法官都感到困惑,可以看到一个法院在说一件事,而印度最高法院在“婚姻承诺”这个问题上说了另一件事。
新法贬褒不一,众说纷纭
新法律将“承诺结婚”案件与强奸案件区分开来,但一些律师表示,这些标准仍然模糊不清。一些人质疑该法律将如何实施,认为在法庭上证明欺骗和结婚意图将很困难。
当地一妇女非政府组织的法律协调员西迪基说:“如何证明一个人的意图?在现实世界中,即使发生这种情况,被告也只会将他的真实意图告诉他的知己,他不会告诉受害者。”
西迪基补充说,根据以前的刑法,强奸受害者,包括那些在“承诺结婚”案件中的受害者,被要求接受体检,而在新的案件类别中不再需要体检。“没有这个,检方将如何证明受害者受到性剥削?”
此外,专家也认为法律已将举证责任转移到受害者身上。
一些年轻的印度人对这项法律在当今日益进步的印度的相关性表示怀疑,在印度,包办婚姻的传统,对约会和婚前性行为的历史保守态度正在发生变化,尤其是在更多的城市和中产阶级社区。
加尔各答21岁的居民Durjoy Biswas说,“我们生活在一个人们变得现代的时代,他们选择保持关系而不想结婚”;也有印度青年质疑,当涉及到两个同意的成年人之间发生关系时,法律应该发挥什么作用。
一名印度青年表示:“即使男方在婚姻问题上撒谎,发生关系也是双方的同意,重点也应该放在同意上。如果有人强行与女孩发生性关系,那就是强奸”。
但是,尽管许多社交媒体用户对第69条可能滥用男性表示担忧,但印度一些妇女权益保护非政府组织认为,该法律赋予女性权力,并使她们处于与男性平等的地位。
她们说:“在我们的社会中,我们总是告诉女性要做这个做那个——不要晚上出门,不要穿这样的衣服,现在情况已经转过来了。”
本文原文来自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