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鹅产业新政:养殖效益大提升
黑龙江省鹅产业新政:养殖效益大提升
近日,黑龙江省发布《促进鹅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2024-2025年)》,提出对籽鹅保种育种场、父母代种鹅场、商品鹅出栏等给予补助,并支持鹅良种繁育能力提升、孵化厂建设、屠宰项目等。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黑龙江省鹅产业将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
政策出台的背景与意义
黑龙江省鹅产业基础良好,发展潜力巨大。据统计,2024年前三季度,黑龙江省政策性鹅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553.78%,承保只数同比增长492.31%,鹅保险保障规模跃居全国第一。在牡丹江市林口县,大鹅养殖量已达300万只,年产值3.6亿元,成为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是对黑龙江省鹅产业现状的有力支持,更是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响应。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可以有效提升鹅产业的综合生产和市场竞争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政策主要内容与亮点
《政策措施》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包括对籽鹅保种育种场、父母代种鹅场、商品鹅出栏等给予补助,支持鹅良种繁育能力提升、孵化厂建设、屠宰项目等。这些措施涵盖了鹅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体现了政策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黑龙江省此次出台的政策支持力度更大,覆盖范围更广。例如,对商品鹅出栏的补助标准高于其他省份,对良种繁育能力提升的支持力度也更为显著。这表明黑龙江省发展鹅产业的决心和信心。
预期效果与影响
这一政策的实施,将为黑龙江省鹅产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对养殖户而言,政策带来的直接利益显而易见。以牡丹江市西安区温春镇双龙村养殖大户邢春苗为例,在2024年“七下八上”汛期中,其大批鹅苗因灾死亡,承保机构迅速查勘定损,不到一周即将全部赔款88.08万元赔付到户。有了政策性养殖保险,养殖户只需承担20%的保费,大大减轻了成本压力。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政策的实施将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例如,饲料生产企业、兽药企业、屠宰加工企业等都将从中受益。同时,政策还鼓励发展鹅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对区域经济而言,鹅产业的发展将为地方财政带来新的增长点。据统计,2023年以来,黑龙江省鹅产业招商合同签约项目已达11个,总投资额19.58亿元,项目平均投资1.78亿元。这表明鹅产业已成为黑龙江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面临的挑战与建议
尽管政策前景向好,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如何确保政策落地,如何防止资金被挪用,如何避免产能过剩等。此外,鹅产业的发展还受到市场波动、疫病风险等因素的影响。
为此,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加强政策执行力度,确保资金使用透明、规范;建立预警机制,防范市场风险;加强疫病防控,保障产业安全。同时,鼓励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竞争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总体来看,黑龙江省此次出台的鹅产业扶持政策,充分考虑了当地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随着政策的深入实施,黑龙江省鹅产业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