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八地同步“赶大集” 文旅融合消费旺
阜阳:八地同步“赶大集” 文旅融合消费旺
天气渐冷,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阜阳市各地农村大集也越来越热闹。12月15日,阜阳市8个县(市、区)同步开展赶大集活动,不仅有特色农产品销售,还有非遗展演、义诊义剪、政策宣讲等活动,演绎出文旅融合的消费新场景,打造了文化传承新方式,吸引众多城乡居民参与。
在颍州区九龙镇大集,群众观看民俗表演。
把“烟火气”带回家
从阜城出发,沿着G345一路向西,还未到达颍州区九龙镇集市,记者就看到了乌泱泱的人群向主街区流动。“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磨刀磨剪子”“先尝后买,不好吃不要钱”……吆喝声、还价声、聊天声,声声入耳;柴米油盐、果蔬生鲜、家居用品,各色货物门类齐全。
跟着人群走进九龙大街,记者看到道路两侧摆满摊子,挂着的牛羊肉,整桶装的酒品,大盆里活蹦乱跳的鲜鱼,从树上摘下来的柿子,散发着泥土清香的青菜萝卜……
“姑娘,这是我今天早上刚刚拔的萝卜,你尝尝,脆甜脆甜的。”路边摊位里,身穿黑色棉服的大爷蹲坐在角落处,从阜阳驱车半小时来赶集的陈云,听到大爷热情招呼,蹲下身拿起切好的萝卜尝了起来。
“这萝卜水分真大,怎么卖的?”“5毛钱一斤。”“这么便宜啊,买点带回去。”陈云拿出袋子装了起来。陈云告诉记者,她是看到新闻报道知道这里有大集,特地来采购的。
对陈云来说,赶集赶的不是“集”,赶的是一份热闹,一种新生活。
在颍东区老庙大集,家电以旧换新专区的工作人员向村民介绍最新款的家电及优惠政策。对于赶大集的吴女士来说,这次赶集收获满满,在家门口就把家电换了。“现在还有国家家电以旧换新补贴,便宜又方便,买了很快送货到家。”
生活的“烟火气”,就这样从大集带回了家。
将“文化味”揣兜里
赶集,凑的是热闹,逛的是文化。阜阳农村大集里,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也让不少人直呼“气血足”。
“老太太我今年81岁了,到这九龙镇大集凑热闹,给大家表演旱船,大伙儿留留步、鼓鼓掌。”农村大集少不了旱船表演队,81岁的“艄婆”来回扇动蒲扇,一边带领旱船队快速碎步前行,一边与观众互动。
听到“艄婆”80多岁时,一旁的合肥游客黄勇有点儿震惊,“老太太看起来精神头很好,我们这群年轻人自愧不如。”黄勇告诉记者,他在阜阳出差,周末正好有时间逛一逛,就选择了农村大集。阜阳的农村大集,让他感触最深的是“有劲儿”,无论是人,还是物,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在城市工作久了,来到这里,得到了精神上的放松与满足。
临泉县长官镇举办赶大集活动。
在临泉县长官杂技小镇,肘阁抬阁的表演队伍吸引众多赶集的人们跟随,还有高跷倒立、顶枪、吞剑,以及情景杂技《霸王别姬》,惊险的杂技动作、不时的互动,让杂技在大集中又“火”了一把。游客陈先生打开手机,录下视频发到网络平台,点赞量不断上涨。“这是一种文化传承,也是一次学习。”陈先生说,首次现场看杂技表演,有不一样的感受,要记录下来,将这种文化传播出去。
走“文旅融”新路子
同一天,界首市光武镇一年一次的光武冬会顺利开集。这个在当地已有500多年历史的大集,正在思考如何将“赶大集”这股热潮持续,更好地为区域发展提供新引擎。
“近代以来,得益于光武镇地处皖豫交界的区位优势,这里成为中原地区颇具规模的小商品交易市场,界首也因此一度拥有‘小上海’的美誉。”光武镇文化站站长徐良表示,如今赶大集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不少年轻人将逛庙会作为一种旅游方式,因此如今的农村大集也在不断出“新”。
颍州区九龙镇大集的纯手工绿豆饼摊位上,负责人孟广彬一边介绍产品,一边教前来赶大集的游客磨石磨,传授绿豆饼是怎么做出来的。
“大家体验制作过程后,不少人购买。”孟广彬说,他带了160斤绿豆饼,不到两个小时就卖完了。
每年的这个时候,九龙镇大集就热闹起来。九龙镇党委委员董可轶告诉记者,今年的农村大集特地增加了义诊、义剪、家电以旧换新等便民活动,还摆上了“情摊”,红娘义务牵红线、送良缘。截至当天12时,九龙镇大集共设商铺摊点609处,销售额约144.1万元,人流量达9.8万人次,全天销售额预计达314.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