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三杰:《义勇军进行曲》的奠基者
孙氏三杰:《义勇军进行曲》的奠基者
孙氏三杰:《义勇军进行曲》的奠基者
在辽宁省抚顺市清原县中寨子村,诞生了三位抗日英雄——孙铭武、孙铭宸、孙铭久,他们被后人尊称为"孙氏三杰"。这三位英雄不仅在抗日战争中建立了卓著功勋,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九一八事变后的壮举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孙氏三杰迅速行动起来。孙铭武,这位曾参加讨袁革命、直奉战争的老兵,目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后,痛哭失声,誓言"不杀日人,誓不为人"。他立即与弟弟孙铭宸、孙铭久商议,决定毁家纾难,以家产筹建抗日义勇军。他们典押了150亩水田和15间房子,用所得资金购买了100支枪械和1万余发子弹。
血盟救国军的成立
1931年10月19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孙铭武、张显铭、李栋材等400多人齐聚清原兴京大苏河城隍庙,高唱《血盟救国军军歌》,宣告"血盟救国军"成立。孙铭武被推举为总司令,李栋材为总指挥,张显铭为总参议。在誓师大会上,孙铭武挥刀断指,在虫王庙的庭柱上写下"血盟救国军"五个大字,誓言"民族不可辱,国土必收复"。
最早的义勇军军歌
在起义前夕,孙铭武等人创作了《血盟救国军军歌》,这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义勇军军歌,也是《义勇军进行曲》的"母本"。歌词中"不愿当亡国奴的人们,用我们的血肉去唤醒全国民众"等词句,与后来的国歌高度相似。
从辽东到全国
血盟救国军成立后,迅速发展到千余人,成为辽东地区最早崛起的抗日劲旅之一。他们的事迹激励了更多中国人投身抗日斗争,而《血盟救国军军歌》也随着义勇军的战斗足迹,传唱到全国各地。
历史的传承
1934年,田汉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聂耳为之谱曲。这首歌曲最初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但很快成为抗日救亡运动中的重要精神象征。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2004年,该曲被写入宪法,正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英雄的精神永存
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了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孙铭武名列第一。2015年8月24日,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公布,孙铭宸名列其中。位于卢沟桥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对孙氏三杰的评价是:"是以国为家的爱国忠烈,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唤起千百万民众的觉醒与抗争,他们无愧是义勇军和义勇军进行曲的奠基人。"
结语
每当国歌响起,我们不应忘记那些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的先烈们。孙氏三杰的事迹,不仅是辽宁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他们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