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边的血压计,你真的会用吗?
手边的血压计,你真的会用吗?
高血压,作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在我国已拥有高达2.7亿的病患。相较于其他如糖尿病等疾病,高血压的致死率远超糖尿病,其最主要的生命威胁来自于心脑血管疾病。
居家监测血压如何判断?
在家庭血压监测中,尤其是针对中老年群体,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的诊断标准主要适用于诊室血压测量(参见表1)。然而,对于家庭血压监测者,需关注一个重要细节:连续监测5至7天的平均血压,如果≥135/85mmHg,亦可诊断为高血压,前提是未服用降压药物。许多人在血压140/90mmHg这个阈值上过于关注,实则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尽管上述是血压的切点诊断数值,然而,仍需在日常生活当中关注“白大衣高血压”和“隐性高血压”的现象。
电子血压计,如何使用?
在电子血压计销售过程中,药店人应向购买者详细解释其使用方法,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血压测量结果的偏差,从而帮助患者避免诸多不必要的担忧。针对电子血压计监测的相关细节问题,总结如下:
- 受试者安静休息至少5min后开始测量坐位上臂血压,上臂应置于「心脏水平」。
- 使用经过验证的上臂式医用电子血压计,水银柱血压计将逐步被淘汰。
- 使用标准规格的袖带(气囊长22~26cm、宽12cm),肥胖者或臂围大者(>32cm)应使用大规格气囊袖带。
- 首诊时应测量两上臂血压,以「血压读数较高」的一侧作为测量的上臂。
- 测血压时,至少测2次,间隔1~2分钟,若两次收缩压或舒张压差别≤5mmHg,则取2次测量的平均值;若差别>5mmHg,应再次测量,取3次测量的平均值。
- 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及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情况者,应加测站立位血压。站立位血压在卧位改为站立位后1min和3min时测量。
自行使用电子血压计,要注意什么细节?
在居家环境下,使用电子血压计进行血压监测,患者需做好以下准备并关注相关细节:
- 尽可能选择上臂式自动监测血压计,「不推荐」腕式血压计;而且使用血压计期间建议每年至少进行校正1次。
- 对初诊高血压或血压不稳定的高血压患者,建议每天早晨和晚上测量血压,每次测2
3遍,取平均值;连续测量家庭血压7天,取后6天血压平均值。血压控制平稳且达标者,可每周自测12天血压,早晚各1次;最好在早上起床后,服降压药和早餐前,排尿后,固定时间自测坐位血压。 - 详细记录每次测量血压的日期、时间以及所有血压读数,而不是只记录平均值。应尽可能向医生提供完整血压记录。
- 日常生活中容易情绪激动,或者是从事相对紧张、注意力过度集中、风险较大的人群,或有长期饮用咖啡等含有较多「咖啡因」的饮品或食物摄入,应激状态等情况下也不建议居家中频繁自测血压。
- 当对监测的血压数值有较大的疑义时,可更换血压计进行监测,或者至医院进行诊室血压测量,增加其准确性。
总结
电子血压计在部分人群中存在“准确性不足”的认知。本文旨在纠正此类误解,并通过关注相关细节,助于发现血压异常,及时就诊,避免治疗延误。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版)[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9.18(4):301-313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健康管理规范(2019年)[J],中华心血管杂志,2020,48(1):10-46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盐敏感性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J],中华心血管杂志,2023,51(4):364-37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2012慢性病防治中国专家共识[J],《心脑血管防治》2012年10月第12卷第5期
[5]电子血压计使用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