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花莲地震已致16死1155伤 救援工作转入复原重建阶段
台湾花莲地震已致16死1155伤 救援工作转入复原重建阶段
4月3日上午7时58分,台湾花莲县海域发生7.3级强震,震源深度12公里。截至4月10日,此次地震已造成16人死亡、1155人受伤,仍有3人失联。地震发生后,台湾立即启动应急机制,救援工作迅速展开。
救援与重建:争分夺秒的生命接力
地震发生后,台湾灾害应变中心立即启动应急机制,组织各方力量展开救援。截至4月7日,被困在山区的278名人员已全部撤离,剩余38人负责留守。在基础设施抢修方面,9处灾阻路段集中在花莲县秀林乡及台中市和平区,预计5日下午3时可抢通至九曲洞路段,6日下午3时可抢通至天祥隧道西口。
全台曾有372947户停电,目前已修复372610户,仍有337户因道路塌方无法进入抢修。停水方面,曾有163366户停水,现已恢复供水160559户,现有停水2807户。其中位于花莲市和秀林乡的1968户预计5日晚可修复完成,另有秀林乡839户待道路抢通后可进入维修。
地震影响:从生活到经济的全方位冲击
地震发生时正值清明连假前夕,本应是旅游旺季的花莲受到重创。花莲市天王星大楼严重倾斜,一度有25名居民受困,所幸24人安全救出,仅1人不幸罹难。大楼将从正面玻璃开始,由上至下进行拆除。
台积电等半导体企业也一度因地震受到影响。据台媒报道,台积电4日晚间表示,晶圆厂设备的复原率已超过80%,新建晶圆厂当晚完全复原。虽然部分厂区的少数设备受损,并影响部分产线生产,但主要机台包含所有极紫外光(EUV)微影设备皆无受损。
台湾的地震应对经验:建筑规范与救援体系的双重保障
此次地震中,台湾的建筑表现令人印象深刻。即使是受损最严重的两栋大楼也基本没有崩塌,居民可以从高层的窗户爬到安全的地方。这得益于台湾严格的建筑规范和持续的抗震改造。
自1974年起,抗震要求就已纳入台湾的建筑规范中。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台湾建筑规范的制定者还借鉴了世界各地其他大型地震(包括墨西哥和洛杉矶)的经验教训,以加强台湾的建筑规范。1999年的“九二一大地震”造成2400多人死亡、至少1万人受伤后,当局对地震前建造的数以千计建筑物进行了审查和加固。2018年花莲发生强震后,政府下令进行新一轮的建筑检查。自那之后,当局多次对建筑规范予以更新。
在救援体系方面,台湾建立了完善的应急机制。地震发生后的最初24小时内,救援人员解救了数以百计人员,他们被困在高速公路落石之间的汽车中,还有人被困在采石场山脊上。“经过多年的能力建设努力,台湾的整体表现已显着改善,”香港应急管理顾问王肇锋表示。他说,台湾的救援队已经开始专门从事复杂的救援工作,而且还能够利用训练有素的志愿者的技能。
大陆方面的反应与支持
地震发生后,大陆方面高度关注灾情,表达愿意提供救灾协助的意愿。受地震影响的铁路线路经过检查后已逐步恢复运行。国铁集团表示,经过线路设备检查后,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受地震影响的线路和列车逐步恢复运行。受地震影响的福建省内和江西部分铁路线路,经铁路部门安全检查后,已于4月3日11时许陆续恢复运行。截至12时50分,经铁路部门排查确认,受地震影响的杭深高铁、甬广高铁(汕汕高铁)、漳龙线全线已恢复运行,其他线路也将逐步恢复运行。恢复初期将对开行的列车采取限速运行措施,逐步恢复常速运行。同时国铁上海局受影响线路也经过线路设备检查后,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恢复运行。考虑到可能还有余震发生,部分线路仍然采取限速的措施,保障列车安全运行。
针对列车停运或晚点后的应急保障措施,目前受地震影响的各大车站增加退改签窗口,方便旅客线下办理退票、改签业务;加强候车室空调保障和热水供应,做好列车晚点答疑解惑,加强特殊重点旅客乘降候车服务;沿线车站增加食品物资保障供应。
此次地震再次凸显了台湾在地震应对方面的进步。从建筑规范到救援体系,从基础设施抢修到灾后重建,台湾展现出了较强的地震应对能力。这也为其他地震多发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