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登上诗词大会,重温毛泽东的经典
《沁园春·雪》登上诗词大会,重温毛泽东的经典
近日,《中国诗词大会》再次掀起诗词热潮,其中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成为了焦点之一。这首词不仅展现了毛泽东的个人才华,更体现了中国革命历程和民族精神。让我们一起重温这首经典之作,感受其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革命激情。
创作背景与历史意义
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红军东征,到达陕西省清涧县高杰村附近的袁家沟。当时,整个西北高原冰雪覆盖,雄伟壮丽,而冰冻了的黄河更有一番独特景象。面对银装素裹的大好河山,回溯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明历史,毛泽东挥毫写下了光照千古的壮丽诗篇《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对北方雪景的总体感受。“千里冰封”写大地,“万里雪飘”写天空。一静一动,互相映衬,极其生动地描绘了北国严冬的图景。毛泽东通过雪来赞美辽阔大地,写得气魄宏大。“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长城内外冰天雪地,白茫茫一片,结冰封冻的黄河顿时失掉滔滔滚滚的水势。“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高原被雪覆盖着。一座座山峰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一片片高原好像一只只白象在奔驰,它们都想和天公一比高低。这三句写得尤为精彩,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气势磅礴,充分展现了毛泽东的豪迈气概。
艺术特色与历史地位
毛泽东诗词的艺术成就为世人公认。柳亚子读了《沁园春·雪》之后拍案叫绝:“毛润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郭沫若对毛泽东诗词的评价是“经纶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元帅诗人陈毅也用“诗词大国推盟主”来赞誉毛泽东的诗才。
毛泽东诗词的魅力,源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据统计,毛泽东圈划批注过的诗词曲赋总计1590首,涉及429位诗人。此外,湖湘文化的熏陶也对毛泽东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湖南人以“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不怕死、了得难”闻名,这些个性在毛泽东身上体现得十分充分。
当代影响与文化传承
《沁园春·雪》在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首次发表即引起轰动。著名学者梁漱溟曾评价说:“毛主席不只是一个毛主席,有多个毛主席。”意思就是,毛主席是个全方位的人才!柳亚子曾赞扬毛主席“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就这首词本身来说,柳亚子当时说::“毛润之《沁园春》一阙,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
在当代,虽然古典诗词的读者群体有所减少,但《沁园春·雪》仍具有重要影响力。它不仅展现了毛泽东的个人才华,更体现了中国革命历程和民族精神。在《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平台上,这首词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吸引着新一代读者去了解和传承。
《沁园春·雪》不仅是毛泽东个人才华的展现,更是中国革命历程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通过诗词大会这样的平台,这首词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吸引着新一代读者去了解和传承。正如毛泽东所说:“旧体诗词源远流长,不仅像我这样的老年人喜欢,而且像你这样的中年人也喜欢。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