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预告新规出台,上市公司如何合规披露?
业绩预告新规出台,上市公司如何合规披露?
2024年4月,沪深交易所对《股票上市规则》进行了修订,其中对业绩预告制度进行了重要更新。这些新规不仅提高了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也对上市公司的合规披露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将从新规变化、违规案例和合规建议三个方面,为您详细解读上市公司如何在新规下做好业绩预告披露工作。
新规变化:更严要求,更大透明度
1.1 业绩预告触发条件更新
根据最新修订的《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上市公司在以下情况下需要发布业绩预告:
- 净利润为负值
- 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或下降50%以上
- 实现扭亏为盈
- 营业收入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或下降50%以上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的净利润孰低者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新规对营业收入的披露要求更加严格,特别是对于扣非前后净利润为负的公司,需要同时考虑营业收入指标。
1.2 披露时间要求
- 年报预告:1月31日前
- 半年报预告:7月15日前
- 三季报预告:10月15日前
1.3 新增安全港制度
2022年1月生效的《关于审理证券市场虚假陈述侵权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首次引入了预测性信息的安全港制度。该制度规定,预测性信息与实际经营情况存在重大差异的,原则上不构成虚假陈述,但有以下三种除外情形:
- 未对影响该预测实现的重要因素进行充分风险提示
- 所依据的基本假设、选用的会计政策等编制基础明显不合理
- 所依据的前提发生重大变化时未履行及时更正义务
违规案例:三大风险点需警惕
2.1 业绩预告与实际业绩差异过大
某上市公司在2023年1月发布业绩预告,预计全年净利润为1-1.5亿元。然而,实际年报显示净利润仅为2000万元,差异高达80%。该公司因此收到交易所的监管函,要求解释差异原因并进行整改。
2.2 未充分提示风险
某公司在业绩预告中仅简单预测了净利润范围,但未对可能影响业绩的重大风险因素进行充分提示。随后,由于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公司实际业绩远低于预期,引发投资者投诉。
2.3 编制基础不合理
某上市公司在业绩预告中采用了过于乐观的假设条件,对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的判断过于理想化,导致业绩预告严重偏离实际。这种编制基础不合理的情况,同样属于违规行为。
合规披露指南:四大要点需把握
3.1 准确把握预测性信息的披露标准
上市公司在披露业绩预告时,需要确保预测性信息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这包括:
- 基于合理的假设条件
- 采用适当的会计政策
- 充分考虑市场环境和行业趋势
- 避免过度乐观或悲观的估计
3.2 充分提示风险
在业绩预告中,上市公司需要对可能影响业绩预测实现的重要因素进行充分提示。这些因素可能包括:
- 市场需求变化
- 原材料价格波动
- 政策环境变化
- 竞争格局变动
- 汇率变动等
3.3 及时履行更正义务
如果业绩预告所依据的前提发生重大变化,上市公司需要及时履行更正义务。根据证监会规定,“及时”是指自起算日起或者触及披露时点的两个交易日内。
3.4 注意敏感期交易和内幕信息管理
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在业绩预告披露前5日内不得买卖本公司股票。同时,所有内幕信息知情人在内幕信息公开前,不得买卖本公司股票、泄露内幕信息或者建议他人买卖本公司股票。
实务建议:如何避免违规风险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公司应建立完善的财务预测和信息披露内部控制体系,确保预测过程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加强与审计机构的沟通:在编制业绩预告时,应与审计机构充分沟通,确保预测数据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提高信息披露人员的专业能力:定期对信息披露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其熟悉最新的法规要求和披露标准。
审慎使用预测性语言:在业绩预告中,应避免使用过于绝对或模糊的预测性语言,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透明度。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一旦发现业绩预告可能需要修正,应立即启动内部审核程序,并及时对外披露。
随着监管要求的不断升级,上市公司需要更加重视业绩预告的合规披露工作。只有准确把握新规要求,充分提示风险,及时履行更正义务,才能有效避免违规风险,维护公司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