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络安全教育:从技术防护到创新教学
校园网络安全教育:从技术防护到创新教学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校园网络安全教育变得尤为重要。华中科技大学作为国内高校的佼佼者,其在网络安全教育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
华中科技大学:打造“三位一体”安全保障体系
华中科技大学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工作,将网络安全纳入到校园总体安全体系,经过多年积累,建立了一套“攻击能防护、问题能追溯”的主动式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确保校园网络安全,让师生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方面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学校在贯彻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基础上,从网络安全管理、技术和运维三个方面协同建设,形成了“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充分应对各种网络安全威胁。具体包括:
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建立自上而下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组织架构,完善网络安全制度体系,合理配备岗位人员,加强宣传培训。
安全技术体系建设:采用纵深防御的思想,实施“零信任”访问管控,从外向内分为3个区域,采用多种安全技术结合的多层次防护体系。
安全运维体系建设:建立从信息系统上线安全检测、运维管控、持续监测到漏洞闭环管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
技术防护:校园网络安全的基石
在校园网络安全防护方面,高校普遍采取了以下措施:
校园全光网络建设:采用光纤入室设计,建设覆盖全校区的光接入网,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网络应用需求。
无线网络安全防护:采取无线有线分别组网的方式,从边界安全防御、接入安全与业务安全三方面实施安全防护措施。
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构建基于一体化安全架构并以身份ID为核心的身份认证管理中心,实现多业务系统单点登录。
云数据中心建设:推动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由分散建设转向集约化建设,实现绿色高校、节能减排的统一规划。
创新教学:中小学网络安全教育的新路径
面对数字技术的不断加速迭代,我国中小学网络安全教育呈现形式多样的发展趋势。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信息科技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其中,网络安全教育正是信息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之一。
推进中小学网络安全教育过程中,需要重点抓好以下四个发力点:
构建系统性课程体系: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分学段设置课程内容。小学阶段注重基础安全知识,中学阶段引入场景模拟和现场观摩,高中阶段增加技术创新和应用实践。
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实现教育资源供给智能化。同时,建构融合多个场景的综合教学场域,实现教育过程的贯通。
创新教学方式:小学阶段采用启发式教学,中学阶段运用“5G+VR”等技术实施情景体验式教学,高年级则鼓励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开展虚拟仿真训练和沉浸式体验教学。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通过集体备课、示范课研讨、教学专题研修等活动,协助教师突破教学瓶颈。同时,建立大中小学教师科研联动机制,推动学科间、学段间协同发展。
未来展望:数字化时代的网络安全教育
在数字化时代,网络安全教育需要不断创新和升级。学校应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正式课程体系,通过专题讲座、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网络安全素养。同时,还需要加强与家庭、社区的联动,形成教育合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备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的未来人才。